【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魚市場100蚊買7條鮮艷怪魚 網民憂誤食瀕危魚類恐中毒

發佈時間: 2020/05/06

鮮魚是不少港人家常菜式,既美味又有營養。有市民日前在香港仔一個漁市場,以100元購入7條顏色鮮艷的「怪魚」,惟有網民擔心鮮艷顏色的海鮮或帶毒性,隨時食物中毒,又指該類魚或屬「瀕危物種」,擔憂會影響生態。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接受《晴報》訪問時,逐一拆解進食「會否中毒」、「會否誤食瀕危魚類」等問題。

一名女網民今日(6日)於Facebook群組「今晚煮乜好」群組分享,指早上於香港仔一漁市場,以100元購入7條魚,並詢問網民「不知肉質如何」,帖文隨即引起討論。網民紛紛留言,指女事主所購買的魚屬「青衣魚」和「鸚鵡魚」,又表示「『青衣魚』係瀕臨(危)物種」、「鸚鵡魚係有造沙嘅功用」、「顏色咁鮮艷,會唔會有毒」,呼籲她不要食用。

有網民更上傳截圖,解釋「鸚鵡魚」是少數進食珊瑚的魚類之一,除了吃掉珊瑚上的藻類之外,也可以將死珊瑚吃完後換成「沙」排出,對珊瑚生態起重要作用,引發討論和爭議,女事主回覆指「不會再購買」,其後不久帖文便遭刪除。

{{hket:inline-image name="20200506fish02.jpg"}}{{/hket:inline-image}}

女事主在漁市場,以$100買入7條魚。(圖片來源︰今晚煮乜好@Facebook)

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女事主所購買的魚為楔斑豬齒魚(圖︰右一)和鸚嘴魚科魚(圖︰左一至六),同屬唇魚目(隆頭魚目)。莊棣華指,這些屬於暖溫性淺海魚類,生活在岩礁及珊瑚礁,香港大多出現在東、南部水清的海域,以刮食珊瑚、藻、岩礁上生物為生。莊棣華回應網民提到鸚嘴魚的三大謬誤︰

鸚嘴魚有造沙功能嗎?

莊棣華對此表示,鸚嘴魚被認為擁有鸚鵡嘴的魚,故被稱為鸚鵡魚,因為鸚嘴魚牙齒強而有力,會在刮食珊瑚消化後排出「沙狀」珊瑚骨碎,從而有人認為造沙。

該魚有毒嗎?

莊棣華指,女事主所購買的楔斑豬齒魚和鸚嘴魚科魚屬可食用魚,亦算常見食用魚類別,雖然顏色鮮艷但本身沒有毒性。

魚身呈青色,是「青衣魚」嗎?

莊棣華解釋,該魚屬鸚嘴魚科,非本地俗稱的「青衣魚」,而之所以呈現不同顏色,是源於在性別轉化過程中,魚身顏色會有過渡性漸變。亦有俗稱「綠衣」及「紅衣」的,綠色為雄性;紅色為雌性,兩種其實是同一種。要辨認種類,需觀察實物。

雖然鸚嘴魚和楔斑豬齒魚非瀕臨物種,但對生態環境亦擔當重要一角,莊棣華認為,本地海鮮消耗日益增大,加上本地魚類資源非常有限,擔心魚類「有耗盡的一日」,呼籲盡量食用本地魚或外國進口的養殖魚類,讓在本港海域的魚類得以繁殖。

撰文︰劉紀瑩

責任編輯:黃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