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慢性病患防疫期自我監察 持續用藥 穩定病情 成關鍵」

發佈時間: 2020/05/13

細菌、病毒向來愛攻擊免疫力較弱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截至5月12日,全球累計確診人數已超過400萬。一旦被新冠病毒盯上,誘發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的風險也會更高,令病友人心惶惶。

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及美國的新冠肺炎死亡率高達5%,而香港則不足1%(截至5月12日)。疫情看似未算嚴重,但絕對不容鬆懈。心臟科專科劉柱柏醫生提醒,「慢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存在隱憂,他們不但有更高的感染風險,一旦病毒入侵,演變成重症、引發併發症及死亡率也會同時增加。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的資料顯示,慢性病患者感染後的死亡較一般人高,例如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就比常人高出2倍有心血管疾病的甚至高達接近5倍。」

▲新冠狀病毒或會令血管內壁的粥樣斑塊不穩定,一旦破裂會影響血流供應,嚴重更會致命。

劉醫生續稱,新冠肺炎最可怕之處在於它牽一髮而動全身。「病毒不只會攻擊肺部,更會攻擊心臟、腎臟、肝臟等多個器官,令病人有機會因為器官衰竭而死亡。而染病後所引發的炎症亦會令心肌酵素升高,尤其冠心病患者更有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正等風險,死亡率比起心肌酵素沒有升高的病人高出10倍。」除了直搗心臟,新冠病毒也會影響血管,間接造成心肌梗塞。「很多心血管病人也有膽固醇問題,壞膽固醇積聚於血管內壁會形成粥樣斑塊,而新冠病毒會令斑塊不穩定甚至破裂,血流供應因而受阻,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情況。」

慢性病患者 需留意藥物衝撞

新冠病毒令全球陷入危機,現時仍未有針對性的特效藥出現,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用藥的難度難免會增加。「冠心病及通血管藥物與抑制新冠病毒的藥物可能有衝撞風險,尤其傳統的薄血藥衝撞機會更大。另外,其中一隻對抗新冠病毒的藥物可能會延長心電圖的QT段,從而引發心律不正,有機會影響患者心跳而增加致命風險。故針對本身已需要服用多種藥物的慢性病患者,醫生用藥時需要權衡各方面的風險再作選擇。」

早前有研究指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及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兩種心血管患者常用的血壓藥有機會增加新冠病毒入侵風險,部分患者因此自行停藥,劉醫生又有何看法?「現時醫學界對新冠狀病毒的數據掌握有限,所以這兩種藥物是否會有負面影響仍屬未知之數,但它們本身的效用顯著,若自行停藥會令於短時間內令血壓上升、甚至誘發心臟病,故美國及歐洲等心臟組織仍建議患者繼續服用。」劉醫生補充,無論是降血壓藥物、降膽固醇藥物抑或降血糖藥,病人都應該遵從醫生的指引定時服藥,以免病情惡化。

定時服藥 自我監察助控病情

疫情來勢洶洶,市民大眾也提高防疫意識配戴口罩、勤洗手、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劉醫生建議慢性病患者要加緊控制病情。「我相信只要控制好本身的病情,對抗病毒的能力自然也較高。而穩定病情首要是定時服藥、自我緊密監察,尤其現今科技發達,病人可以自行透過家用的醫療儀器或智能手機量度血壓、檢測血糖、監測心跳等,紀錄數據再由醫生診斷。若有需要到醫院、診所覆診也毋須過分擔憂,醫療場所的衛生標準比家庭更嚴格,所以只要做足個人防疫措施即可。」

▲慢性病患者除了要配戴口罩、勤洗手,亦要定時服藥及嚴密監察病情。

抗疫日常 不忘精神健康

抗疫成了香港人日常,除了定時服藥,劉醫生重申,生活習慣也是關鍵。「疫情期間飲食要有節制,避免攝取過多的糖、鹽及脂肪,即食麵、罐頭等更是少吃為妙。我明白在家工作容易不自覺進食,建議大家可以每朝起床梳洗後穿同一件衣服上磅,警剔自己控制體重。另外,在家也可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不需要太劇烈,目的只是要保持活躍。」最後,他提醒市民大眾要注意精神健康,可趁疫情期間與家人多溝通,以免出現隱性情緒問題。

上述藥物均為處方藥,使用前請先諮詢醫生。

後記:

劉醫生不但是心臟科醫生,也是中國古典文學、歷史文化的殿堂級愛好者。閒談間,他就借鑑古人「陶侃運甓」的故事,勉勵大家要保持樂觀。「東晉年間有一名被降職的將事陶侃,每朝一早就將磚頭由書房搬到屋外,下午又將它們搬回書房,目的正是要鍛鍊自己,到時機來臨時就可以大派用場。我曾經歷過SARS,相信疫情總有一天會過去,所以大家不妨趁這段時間裝備自己,迎接未來挑戰。」

心臟科專科醫生 劉柱柏醫生

為鼓勵市民認識健康資訊,此專欄由MSD支持印刷

HK-ATO-00057 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