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尖端醫療】浸大研「閃電」納米結構自行修補神經 料5年內用於治療柏金遜症

發佈時間: 2020/05/21

柏金遜症是長者中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以往只能透過藥物或手術減輕症狀,日後或有新治療方法作「斷尾」。浸大宣布,成功研發出可一種「閃電型」納米結構,移植至患有柏金遜症的老鼠上後,證實可誘導自體細胞生長,取代受損的神經細胞,相關徵狀亦逐步改善,有望5年內用作臨床治療。

據國際研究顯示,全球有超過630萬名柏金遜症患者,屬俗稱「老人痴呆」的阿茲海默症以外,全球第二最常見的腦神經退化性疾病。成因主要涉及腦幹內一個被稱為「黑質」的複雜和重要部位,出現「多巴胺神經元」退化,因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導致身體活動和運動功能受損;以往除藥物治療外,或會透過幹細胞體外培養方法移植改善病徵,惟當中添加的化學生長因子,或增加患者致癌風險。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翁建霖及物理系副教授黃陟峰團隊,早前研發出一種納米基質,能誘導神經幹細胞快速地分化為「微型黑質樣結構」,以代替腦內「黑質」部位受損或退化的細胞。黃陟峰解釋,基質鍍有納米結構層,表面布滿數萬億個閃電形狀的結構,當移植至體內,與神經幹細胞接觸後,即可產生「物理按摩」作用,誘導幹細胞自體分化出「多巴胺」。由於不必添加化學生長因子,患者致癌風險亦可降低。

團隊早前又利用患有柏金遜症的老鼠進行實驗,發現接受移植的第8周起,所有老鼠自轉等病況逐漸減少,且沒有長出腫瘤跡象,而對照組病況則毫無改善。

翁建霖認為,研究結果顯示,相關結構在老鼠腦內理想地存活並發揮功能,料5至10年內可用作治療柏金遜症,甚至其他腦神經退化性疾病。

是次的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發表,並成功取得一項美國專利。

撰文:石嘉盈

責任編輯:蔡少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