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海洋污染】蚊油危害海洋生物 吐露港海域濃度最高

發佈時間: 2020/05/24

踏入夏天,愈來愈多蚊蟲出沒,不少地方會使用蚊油產品防控蚊患。但港大一項調查發現,相關蚊油會隨着降雨和地表徑流流入沿海海域,15個水域站點中,多達9個蚊油濃度對海洋生物產生中至高度的生態風險,危害海洋生態,並以吐露港風險最高。研究結果最近於國際學術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中發表。

為預防登革熱等由蚊子傳播疾病,港府定期會在樹洞、池塘、沼澤地和建築工地等噴灑蚊油;但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梁美儀團隊於2016年及2017年間,在本港沿海水域的15個站點採集海水樣本,發現本港沿海海水中普遍檢測到高水平的蚊油,6成站點海水中的蚊油濃度對海洋生物會產生中度至高度的生態風險,或影響其生長甚至導致死亡。當中以位處吐露港3個站點,包括鳳凰笏、三門仔、鹽田仔及南區赤柱灣的風險最高,水中蚊油濃度超過安全閾值的2倍;而同位處吐露水域的西徑、西貢等地亦處於中度風險。

 

可抑制食物鏈低層生物成長

{{hket:inline-image name="image2.jpg"}}{{/hket:inline-image}}

研究中所使用的五種海洋測試生物,包括微藻(A)(B)、鹽水蝦(C)、橈足類動物(D)及青鱂魚(E)。(港大提供)

 

研究小組其後測試5種海洋物種,包括2種微藻、豐年蝦和橈腳類動物等2種小型甲殼類動物及青鱂魚等食物鏈中的較低層,發現蚊油抑制2種微藻生長,以及造成小型甲殼類動物及青鱂魚死亡,並以微藻對蚊油最為敏感,在低濃度下生長即能受到抑制。

梁美儀認爲,吐露港水域5個站點中,4個蚊油水平均超過安全值,相信與該地區的水文條件,水流相對較慢且水體交換率較低所致;強調在蚊油風險為中度到高度的沿海環境中,海洋藻類的生長可能會受到抑制,而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等海洋生物的幼蟲或幼體可能會遭受亞致死的毒性效應,從而可能影響其生長、繁殖和生存。

{{hket:inline-image name="katie2.jpg"}}{{/hket:inline-image}}

博士生楊韻怡在本港15個沿海水域站點採集海水樣本進行蚊油檢測。(港大提供)

 

負責是次測試的博士生楊韻怡亦建議,政府應探索其他控制蚊蟲幼蟲的方法,例如在海洋環境中使用生物殺蟲劑,包括殺滅蚊幼蟲的細菌等方式,以更具可持續性和環保的殺生劑取代蚊油,以盡量減少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撰文:石嘉盈

責任編輯:梁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