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食物安全】魚類含甲基汞可致神經發育受損 2類人風險高 高危魚類一覽

發佈時間: 2020/06/02

魚類是港人常吃的食物之一,但不少魚類都含有金屬污染物「甲基汞」,食物安全中心指其毒性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如孕婦攝取過量,有機會損害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成人攝取過多亦可能影響視力及聽覺,甚至令智力受損。中心建議減少進食體型較大的魚類等3招預防,以免攝入過量金屬污染物。

據食物安全中心發表報告《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金屬污染物》,指汞(俗稱水銀)是一種天然存在於環境中的重金屬,經火山爆發和採礦等途徑進入空氣或水中,而積聚在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汞會轉化為有毒性的甲基汞,被水中生物攝入體內,並沿着食物鏈向上累積,因此體型較大的捕獵魚類通常累積較多甲基汞。若人體透過進食大量受污染的水產而攝入過量甲基汞,或會對神經系統造成不良影響,當中以嬰幼兒及孕婦受影響的程度較大:

  • 胎兒、嬰兒和兒童:可致神經發育受損,影響認知思維能力、記憶力、專注力、語言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和視覺空間能力。
  • 孕婦:甲基汞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並在其腦部和其他組織積聚,影響腦部發育。
  • 一般成人:可致行為失常、顫抖、視力改變、失去聽覺、喪失肌肉協調性及感覺障礙、失憶和智力受損。

普遍從魚類和介貝類水產攝入

報告指出,人體主要透過進食受污染的魚類和介貝類水產攝入甲基汞。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衞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為甲基汞訂下的攝入量,孕婦和17歲或以下兒童的每周可容忍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1.6微克,以免發育中的胎兒及兒童受到神經毒性影響;而一般成人的每周可容忍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3.3微克。

食安中心為19種魚類和海產及其製品進行研究,並有以下發現:

魚類和海產及其製品:  甲基汞含量平均值(微克∕公斤) 範圍(微克∕公斤)
吞拿魚 330 150 - 450
馬頭 160 63 - 250
海斑 160 100 - 240
紅衫 130 87 - 160
桂花魚 100 80 - 140
黃花魚 66 49 - 100
大頭魚  49 33 - 79
鯧魚(䱽魚) 36 26 - 42
絞鯪魚肉 34 30 - 37
三文魚 29 26 - 30
烏頭 21 16 - 24
龍脷柳 7.9 4.8 - 11
鯇魚 4.5 4.0 - 5.0

測試的海產及魚類製品:

魚蛋∕魚片、蝦、蟹、蠔、扇貝∕帶子、魷魚

<50 <100

吞拿魚、鯊魚、劍魚等大型魚類含量較高

結果顯示,以吞拿魚的甲基汞含量相對較高,每公斤的平均值達330微克;而海產及魚類製品,以及7種魚的甲基汞含量相對較低,包括大頭魚、鯧魚(䱽魚)、絞鯪魚肉、三文魚、烏頭、龍脷柳和鯇魚,它們每公斤的含量均少於100微克。食安中心表示,根據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全部測試樣本的含量均低於標準,(即體型較大的捕獵性魚類為每公斤1,000微克,其他魚類則每公斤500微克),適量進食並不會對人體有太大影響。

不過中心補充指,據2008年的《魚類的汞含量與食物安全》風險評估研究,金目鯛的甲基汞含量偏高(每公斤509至1,010微克),而鯊魚、劍魚、旗魚、橘棘鲷、大王馬鮫魚及某些品種吞拿魚的甲基汞含量亦較高,提醒市民勿經常食用。

打算懷孕的婦女需多加留意

中心續指,研究顯示約11%的本港育齡婦女(即介乎20至49歲的女性)的甲基汞攝入量超過每周可容忍攝入量,雖不會對其個人構成太大健康風險,但長年累月便會在體内循環的血液內積聚,若要身體自然排除甲基汞起碼需時1年,建議打算懷孕的婦女減少進食甲基汞含量較高的魚類,或選擇只進食甲基汞含量較低的魚類。

專家教3招預防

1. 均衡飲食:

保持均衡和多元化的飲食,以免因偏食某幾類食物而攝入過量金屬污染物。

2. 適量進食:

魚類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例如奧米加-3 脂肪酸和優質蛋白質等,宜適量進食多種魚類。  

3. 按情況減少進食:

由於食物中的甲基汞不能透過烹調而降低,建議孕婦、計劃懷孕的婦女和幼童應避免進食體型較大或捕獵性魚類和甲基汞含量可能較高的魚類。

撰文:賴天兒

責任編輯:黃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