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糖尿病人抗疫日常 持之以恆服藥穩定血糖 避免增加感染風險」

發佈時間: 2020/06/09

糖尿病人的染病風險向來較一般人高,尤其疫情肆虐,有指某些病毒在高血糖環境下殺傷力更大,令糖友聞「炎」色變。專科醫生指出,糖尿病人向來是炎症的高危一族,一旦感染亦會有更高致命風險,因此要善用藥物將血糖控制於理想水平,以免將自己推到危險邊緣。

據內分泌及糖尿專科林景欣醫生表示,白血球是人體對抗病毒的一道防火牆,但血糖過高可能會影響抗炎功能,削弱自身免疫能力。「高血糖不但會降低免疫力,更會影響血管功能及導致神經系統病變,增加感染流感、入侵性肺炎、疱疹病毒、足部感染、尿道感染、皮膚真菌感染、惡性外耳炎、壞死性筋膜炎等的風險。」

{{hket:inline-image name="drlamMay.jpg"}}{{/hket:inline-image}}

控制病情避免增加感染風險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糖尿病人是否有更高感染風險?「雖然現時未有數字顯示糖尿病人較容易感染,但部分微生物在高血糖的環境下會變得更具毒性,故糖尿病人一旦感染,引發併發症及死亡風險也會相應增加。另外,有本地及中國專家發現糖尿病人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反應較遲緩,發病時多已屬中、後期;而且對藥物的反應較慢,不但治療及康復時間較長,死亡率更達7.3%,比起一般人的2.3%高出3倍,所以疫情期間要提高警覺。」

林醫生續稱,抵抗病毒首要條件是良好的免疫力,積極控制血糖更是關鍵。「經醫生評估後,糖尿病人可以考慮接種流感、肺炎球菌及帶狀疱疹(生蛇)等疫苗,減低感染風險。而糖化血紅素(HbA1c)則要控制在7%或以下,若年紀較輕又未有糖尿併發症出現者,更應將目標水平調至6.5%或以下。」要將血糖降至理想水平,控制飲食及運動是否可以達標?「均衡飲食、控制體重固然重要,但大多數患者也不能單靠它有效控制血糖。近年國際組織如美國糖尿病協會及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提倡個人化血糖目標,醫生按病人的實際情況訂立適合的血糖水平,建議一旦確診應立即開始服用藥物,即使是疫情期間亦要持之以恆定時服藥及覆診,以免影響血糖控制。」

善用藥物起協同作用

提起糖尿藥,大部分人會想起胰島素,其實糖尿藥有口服及注射兩類,胰島素針劑只是其一。「除非確診血糖已嚴重超標,否則多數也可從口服藥開始。雙胍類(Biguanide)是一線藥,它可以抑制肝臟釋放過多糖分,增加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配合二線藥物使用可發揮更佳效果,但亦要留心可能會引起輕微的腸胃不適。常見的二線藥有DPP-4 抑制劑及SGLT-2抑制劑,前者可減低腸降糖素的分解,增加胰島素分泌及抑制升糖素,但有機會增加胰臟炎的風險;後者則可將糖份隨尿液排出體外,直接減少血糖從腎臟吸收。不過由於糖份直接經尿道排出,有機會增加感染生殖泌尿道感染風險。至於磺胺尿素劑及格列奈類則是催谷胰臟製造更多胰島素,但普遍有體重增加、血糖過低等副作用,服用時要特別小心。」

混合藥助提高依從性

林醫生補充,每種藥物也有正反兩面,醫生會先了解病人的病歷、生活習慣等,再共同訂定治療方案。「選擇合適藥物是醫生的責任,但定時服藥始終要病人合作。病人可能會因為藥物的複雜性、價錢或副作用而卻步,醫生就要解釋清楚控制血糖的重要性,釋除病人對藥物的疑慮,有需要時亦會處方混合藥簡化服藥程序,將漏服情況盡量減低。」以DPP-4抑制劑及SGLT-2抑制劑混合藥為例,配合雙胍類藥物一同服用可更有助控制血糖水平,又可減低病人面對大堆藥物時的負面情緒,增加對藥物的依從性,一舉兩得。

最後,林醫生重申糖尿病始終是長期病,無論是否處於疫情期間也要學懂與它共處。「將恆常的自我監察、定時服藥成為生活習慣,紀錄血糖指數並與醫生作良好溝通。至於疫情期間當然要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配戴外科口罩及勤洗手,做好防疫措施。」

請注意,上述藥物均為處方藥,使用前請先諮詢醫生。

{{hket:inline-image name="drlam22.JPG"}}{{/hket:inline-image}}

內分泌及糖尿專科林景欣醫生

HK-STE-00051 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