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對口錯 分帳差 症錯配 倡設新平台統籌 疫下公私院新增4協作 3難題未解決

發佈時間: 2020/06/16

公院輪候時間長,早成常態,惟新冠肺炎疫情卻意外加速公私營協作。為預留公院資源抗疫,醫管局不但加大現有公私營合作,更將初生嬰兒黃疸治療、剖腹分娩、癌症放射治療及骨科手術等4範疇分流,病人付「公院價」便可獲私院治療。惟有私家醫生形容,仍未解決「對口錯、分帳差、症錯配」等傳統難題,且有搶私院病人資源之嫌,倡應建新平台統籌。

疫情叫停公院非緊急服務,反推進公私協作。醫管局指,近期展開4個新項目,包括初生嬰兒黃疸治療、剖腹分娩、癌症放射治療或骨科手術,截至5月31日已有169人受惠,合資格者付公院價錢,便可在私院進行治療或手術;而3個現有計劃亦擴充,如1月底起增加血液透析計劃名額;2月中起將所有合資格癌症病人加入協作造影計劃,及在3月中擴展腸道協作計劃至大腸鏡等;並正對膀胱鏡檢查協作進行招標。

惟以公院數以百萬計病人流量下,上述措施僅杯水車薪。翻查醫管局資料,各專科門診穩定新症最長候診時間不少「以百周計」,疫後情況惡化,如內科最長輪候期達3.17年,較去年增最少1至4周。

公院專科新症輪候長達百周

但醫學會副會長林哲玄坦言,公私協作的傳統矛盾仍未解決,如未將私院和私醫視作獨立個體,易造成「對口錯配」,「像腫瘤科協作,私院只找駐院醫生處理公院病人,但其他掛單私院的醫生可能懵然不知,結果公院病人增加,預約病房做治療更難,私家病人反而要等更耐。」

而當醫管局的「對口單位」是私院時,病人對醫生的選擇權亦減少,病人只能揀駐院醫生,「大腸鏡協作推行得較順暢,與病人可自選醫生不無關係,且當醫生發現其他病況,亦能更放膽建議病人自費追加檢查,我有病人因而發現胰臟癌擴散至肝。」

醫管局:審慎考慮所有相關因素

在現時「私院私醫」不分的情況下,卻易因拆帳不均而衍生矛盾,「如當病情複雜至超出政府承擔範圍,『包底』費用到底由誰付?」林指以高血壓病人為例,若患糖尿等複合疾病,「醫生無得齋睇高血壓,但超出費用政府又不付,結果令醫生情願睇一般傷風咳。」他建議局方應設專門平台溝通,如醫學會可當與私醫溝通角色,政府設專門辦公室可作協調。醫管局回應指探討新協作計劃時,會審慎考慮所有相關因素,包括與各大持份者探討其他合作可行性。

醫學會會董建議 家庭醫生作覆診助力

針對公院專科輪候時間長,醫學會會董陳念德建議,政府應採用家庭醫生作為覆診助力,將公院內病情穩定的舊症,交由私營家庭醫生監察,「像外國很流行,做過通波仔手術的病人,不是回心臟科而是到家庭醫生覆診,監察身體情況,年檢時才返回公院專科做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等深入檢查。」

陳指,私家專科醫生亦可擔當社區覆診網絡支援,「當家庭醫生發現有異樣,專科醫生可作核查,盡快將病人轉回公院治療;亦惟有設『返回機制』,公院病人才會放心到私家市場就醫。」

記者:脫芷晴

編輯:黎家榮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