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塑化劑】長期用塑膠器皿裝熱食攝塑化劑 7歲童生殖器僅1CM 9歲姊性早熟

發佈時間: 2020/06/17

台灣一對姐弟被家長發現發育異常,7歲男童生殖器僅長1cm,9歲女童則明顯性早熟,求醫並接受檢測後發現尿液所含塑化劑超出常人3倍,推測為長時間進食使用塑膠製容器盛載之高熱食物所致。食安中心提醒,以塑膠容器盛載食物時溫度不應過高,同時應以玻璃或不鏽鋼容器盛載油性食物,以免塑化劑融入食物再被人體吸收。

多年前台灣曾因飲品塑化劑含量超標,於港台地區引起一陣恐慌,惟台式飲品亦非攝入過量塑化劑的唯一途徑。台灣腎臟科醫生陳俊宇日前出席電視節目《醫次搞定》,透露長期攝入過量塑化劑會影響幼兒發育,導致性早熟或發育不全,呼籲家長多留意兒童健康。

姐弟發育異常 「元兇」或為塑化劑

陳俊宇於節目中分享兒科醫生朋友曾處理之病例,指一名母親因覺得7歲兒子生殖器過於短小故帶他求醫。醫生檢查後發現男童狀況確實異常,生殖器長度僅1cm,進一步詢問家庭狀況下,發現男童的9歲姐姐發育情況同樣有異,年紀輕輕乳房已開始發育而且已有月經。醫生為兩姐弟驗尿,發現二人的塑化劑濃度均超過正常值逾3倍,認為這就是二人發育異常的主因。

患者母親向醫生透露,指一家人居於夜市附近,父母主要從事資源回收工作。陳俊宇以此估計患者可能長期有買熱食外賣習慣,懷疑食物高熱令塑膠容器含有的塑化劑釋出,隨食物一起被患者吃下,日積月累之下令姐弟攝取過多塑化劑,影響發育。

陳解釋,長期且大量吸收塑化劑會影響兒童發育,尤其會干擾男性荷爾蒙,諸如男性女乳症、隱睪症及小兒氣喘都被證實與塑化劑有關。醫生又特別提到微波爐食品帶來的風險,指其包裝「大多是不耐熱的塑膠」,更容易令塑化劑受熱後釋出,繼而被人體吸收。

食安中心提塑膠容器安全守則

對於塑膠製品在加熱後釋出塑化劑,繼而被人體攝入之風險,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指塑膠物料分為多個種類,僅少數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塑化劑,故並未所有塑膠製品均有風險。中心指出,生產程序正確的塑膠製品不會有過量塑化劑遷移至食物中,但同時塑化劑卻可以融於油中,故含塑化劑的塑膠製品亦不適合用於盛載油性食物。中心又提出多項重點,供市民避免受塑化劑所害。

  • 不應使用含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的塑膠製品盛載食物供3歲以下嬰兒食用。
  • 用微波爐加熱以塑膠容器盛載之食物時,溫度不應超過生產商指示。
  • 油性或高溫食物應以玻璃、陶瓷或不銹鋼容器盛載。
  • 塑化劑廣泛存在於環境之中,難以徹底避免攝入,只需避免長期及大量吸收即可。

責任編輯:鄭禮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