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丈夫病逝成「大體老師」 妻盼助研新療法

發佈時間: 2020/06/26

中國人傳統上對死亡感到忌諱,不過對於李氏夫婦來說,人離世後只剩下一副無用的軀殼,所以他們選擇在死後捐獻出遺體,成為港大醫學院的「大體老師」。對於丈夫近年因患膽管癌離世成為「大體老師」,李太十分感恩,能夠為先夫完成最後心願。她又希望醫學界將來研發出新療法,救回下一個癌症病人。

李志明夫婦相識於1973年,3年後開始拍拖,1年後結婚,同行逾40載,育有一名兒子。李志明7歲時爸爸離世,媽媽感難以獨力照顧7名小朋友,決定把他送到兒童院。李太表示,先夫完成學業後,曾擔任公立醫院維修技工,其後轉任房署管理員,至50多歲退休,有時會兼職保安員。

一直以來,李志明的健康沒有異樣,至2015年突然出現腰痛,看過跌打後康復;惟2年後再病發,至2018年4月痛楚加劇,體重更一度下跌20磅,經過檢查後證實患上末期膽管癌。

李太說︰「醫生說只餘下6個月壽命,當時先夫決定放棄接受化療,轉看中醫調理身體,希望有多2至3年壽命,他的心願是與一家人過一些簡單生活。」

9個月後,李志明最終不敵病魔,於2019年4月去世,終年74歲。他最後心願是希望家人捐出其遺體,成為「大體老師」。李太透露,這是夫婦二人的心願,所以早於2016年底已一起登記遺體捐贈計劃,「一個人離開後,任何東西都不能帶走,包括肉體,我與先夫都認為,人離世後只剩下一副無用的軀殼,不如捐出來幫助其他人。」

對於先夫完成臨終最後心願,李太坦言,中國人傳統上希望先人死後入土為安,但慶幸他們的決定沒有遭到親友反對,兒子亦十分支持,感到十分感恩,「希望醫科生可以更了解人體結構,甚至將來有機會了解我先夫的疾病(膽管癌),從而找到新的治療方法,救回下一個病人」。

醫科生首個「病人」 了解人體結構

為了讓學生更了解人體的構造、功能和病理,課堂上會透過大體老師以身示教,教授有關人體構造和解剖學上的知識。解剖學家、港大生物醫學院副教授鄭顏兒表示,大體老師的角色重要,「所有學生在學習生涯上,第一個親身接觸的病人就是大體老師,學生從真實的人體學習,這個經驗可令他們將來學以致用。」

大體老師計劃至今已推行近10年,鄭顏兒指出,大體老師對醫學研究亦有重要貢獻。為了改良外科技術,專科醫生會透過遺體去嘗試一些新的手術方法。他又說,近10年成功發展不少外科技術,包括透過微創手術切除發炎性膽囊、修補膝關節韌帶等,亦成功發展新生物材料取代退化性脊椎。

2012年推出 年獲90遺體

港大在2012年推出「大體老師」計劃,讓有意捐贈的市民離世後將遺體捐予醫學院作教學和醫學研究用途。港大每年需要約70位大體老師,負責該計劃的項目統籌人鄭顏兒指,計劃推出後,成功令登記人數由起初每年270人,躍升至每年700人,至今已有7,500人成功登記;港大接受遺體數目則由當年13具遺體,增至每年約80至90具。一般大體老師在大學服務1至4年不等,完成教學任務後,遺體會被安排送去香港政府墳場及火葬場部火化。

港大把每年3月3日定為「港大遺體捐贈日」,取其「三三不盡」之意,不過今年受疫情影響順延本月27日舉行,屆時會有導賞團參觀解剖室等活動。

編輯︰黎家榮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