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理大發現或致細胞自噬 化學物PTU或礙斑馬魚癌症科研

發佈時間: 2020/07/10

每年均有逾萬港人死於癌症,科學家往往為研究藥物「頭痛」。理大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以往經常用於癌症研究、基因與人類相似度達7成的斑馬魚,若加入常用化學物「苯硫脲」(PTU)可能影響其細胞自噬,干擾藥物成效等,或導致研究出現偏差,影響與自噬相關研究的準確性。

據已有研究顯示,超過8成的人類疾病基因,均與至少一種斑馬魚直系同源基因有關,加上斑馬魚生長速度快、成本效益高,不少科研會藉牠們進行脊椎動物發展及癌症等疾病的研究,甚至研發及測試新藥物等項目;普遍亦會利用「苯硫脲」抑制斑馬魚胚胎內的黑色素生長,以便於顯微鏡下攝取更佳影像。

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馬進恒及其團隊,早前進行研究發現,若在斑馬魚胚胎中加入0.003%的苯硫脲,在斑馬魚的各種組織和器官中可見自噬體及溶酶體出現異常,溶酶體堆積形成;在抑制斑馬魚胚胎黑色素的同時,其自噬水平亦大幅提高。

顯示自噬與黑色素瘤有關係

馬進恒解釋,細胞自噬是一種新陳代謝的機制,涉及細胞通過溶酶體機制分解,以及細胞更新再生的過程,亦會影響各種生理及病理狀況,包括細胞內物質更新、細胞死亡、增殖、發育、衰老和腫瘤形成等。他續說,自噬在測試不同細胞抗藥性中擔當重要角色,例如過度活躍的自噬活動可能會干擾藥物的成效等,故建議研究員避免使用PTU進行相關研究。

此外,是次研究結果亦顯示,自噬及黑色素瘤之間存在關係,自噬可能透過與調控黑色素合成的重要限速酶「酪氨酸酶」產生相互作用,影響黑色素瘤生長及抗藥性。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葉社平稱,有關研究結果將為癌症藥物科研方法帶來啟迪,並可用更好的方法去研究斑馬魚及自噬有關的項目,為致命疾病尋新療法。

編輯:梁偉澄

美術:顏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