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胃鏡屬霧化程序 增新冠病毒傳播風險

發佈時間: 2020/07/13

照胃鏡屬霧化程序 增新冠病毒傳播風險

醫院內每日要進行不同醫護程序,部分如氣管插喉等「霧化醫護程序」,早前證實會增加新冠病毒傳播風險。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一項研究證實,照胃鏡亦是屬於「霧化醫護程序」,若利用牙科檢查時常用作抽走口水的吸管,不斷抽吸病人的唾液,可將病人噴出的粒子水平大幅降低,從而減低傳播風險。

食道、胃、十二指腸鏡檢查(即俗稱胃鏡檢查)是利用一幼長柔軟的光學儀器(即內視鏡),以診斷上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部位)疾病的方法。現時新冠肺炎疫情嚴竣,當進行「霧化醫護程序」例如氣管插喉、心肺復甦法、支氣管內鏡檢查等,會增加新冠病毒傳播風險;至於消化道內窺鏡檢查是否屬涉及霧化的醫護程序,則一直未有定論。

中大研究 空氣中粒子水平大升

中文大學醫學院於今年5月7日至6月1日,為93名於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上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內鏡檢查」進行診斷及抽取組織的病人,利用手提式粒子監測儀器,於距離病人口部10厘米範圍內,量度他們接受內鏡檢查之前、期間及之後,口腔所噴出的粒子水平。

結果顯示,進行內鏡檢查期間,病人口腔會噴出大量粒子,令空氣中的粒子水平顯著增加。無論病人於檢查期間有否鎮靜(sedation),情況亦都相同,這證實了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是「霧化醫護程序」。

建議檢查時用牙科吸管 減風險

中大亦表示,另一項重要發現是進行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時,如果利用牙科檢查時常用作抽走口水的吸管(dental sucker),放在病人口腔內不斷地抽吸,可以將粒子水平大幅降低。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在社區大爆發,負責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陳詩瓏表示,根據該項研究結果,建議醫護人員替病人進行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時,除了必須穿着全副個人防護裝備,也應該在口腔放置吸管抽走病人的唾液,以能有效地減少過程中所噴出的粒子,從而減低傳播風險。她強調,有關的風險是對醫護人員,而並非對患者本身。中大今次的研究,已於醫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發表。

編輯:林子豐

美術:陳超雄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