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笑談醫生與你 由以身作則開始」

發佈時間: 2020/07/16

做醫生當然特別關注健康,好似今次受邀訪問的心臟專科洪裕德醫生、黃煒倫醫生,以及腦神經專科李可倫醫生都異口同聲表示,工作再忙也會堅持恆常運動,好讓自己鍛鍊體魄之餘,亦能夠以身作則,告誡病人減肥時更有說服力。尤其現今社會生活環境富庶,三高問題愈見嚴重,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肆虐全球,稍一不慎更會危及健康,醫生們能夠以自己的影響力為病人帶來正面改變,治療上就可以事半功倍。

三高趨年輕化 養成運動習慣刻不容緩

洪裕德醫生、黃煒倫醫生和李可倫醫生曾為同事,現雖在不同診所工作,但同行並沒有成為敵國,還因運動將他們的友誼進一步連繫起來,並一同以自身的影響力,鼓勵朋友及病人培養運動的習慣,提升健康。問及運動的重要性,三位醫生都指出,香港人喜歡大魚大肉,又缺乏運動的生活模式,的確令三高問題愈趨普遍,不少人更因為忽視問題而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至令心腦血管疾病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情況令人關注。

推己及人 為朋友帶來正面改變

說到常做的運動,三位醫生不約而同選擇跑步及行山,李可倫醫生更笑言經常參加長跑及毅行者活動的洪裕德醫生,已成為他們咨詢跑步或行山路線的顧問。「洪裕德醫生熱愛跑步,又愛參與長跑及毅行者活動,經常分享跑步經驗,說那段路好跑、那個山易行,增加我對跑步、行山的興趣及動力。」黃煒倫醫生則表示,醫生間雖然各有各忙,不是常有機會一起行山、跑步,但偶爾見面,也會分享運動經驗,這亦是一種很好的鼓勵。事實上,這種互相鼓勵的運動精神,不但將他們的友誼連繫起來,而且更有助他們以身作則,鼓勵病人養成運動的習慣,甚至在告誡病人運動減肥控三高時,更有說服力。洪裕德醫生亦慶幸自己能有影響力,為朋友及病人帶來正面改變。「身為醫生,必須以身作則,總不能叫病人運動,自己卻甚麼都不做!病人看到我在運動,自然也不敢怠慢,而且我還可向病人分享自家的跑步經驗、成效,帶起一個支持作用。」但工作如此忙碌,他們究竟是如何擠出時間做運動? 黃煒倫醫生直言:「只要有心,每日放工後抽時間練跑,成為恆常習慣,就不覺是甚麼一回事。」李可倫醫生亦指出,朋輩間的支持、鼓勵,甚至偶爾大家的比拼,也可提升運動的誘因。

運動以外,三位醫生亦提醒市民,由於三高,特別是膽固醇,完全沒有病徵,很多時待心臟病或中風時,送院檢查才發現,故市民如果有家族病史,或是本身患有危險因素的患者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監控三高指數,才可防患於未然。

{{hket:inline-image name="ok-IMG_4650.jpg"}}{{/hket:inline-image}}

▲黃煒倫醫生指出,做完通波仔手術不是一勞永逸,病人要透過嚴格控制飲食、多做適量運動再輔以降膽固醇藥物,減低復發的機會。

{{hket:inline-image name="ok-LAM_6389.JPG"}}{{/hket:inline-image}}

▲洪裕德醫生不時參加長跑比賽,並樂於將自己的跑步經驗與朋友及病人分享,為大家帶來正面改變。

{{hket:inline-image name="ok-IMG_4650.jpg"}}{{/hket:inline-image}}

▲對於中風患者而言,為求減少血管粥樣斑塊積聚脫落造成二次中風,對壞膽固醇的控制要求會特別嚴格。

膽固醇知多啲

記:記者、洪:洪裕德醫生、李:李可倫醫生、黃:黃煒倫醫生

記:
運動以外,透過控制飲食就可有效控制膽固醇?

黃:
其實不少港人都有誤解,以為節制飲食就可有效控制膽固醇。事實上,膽固醇超標更大程度是與遺傳有關,因為身體中的膽固醇有約8成是自行製造,只有約2成從食物中吸收。針對這些受遺傳因素影響的膽固醇患者,或本身已屬高風險的人士,即使嚴格控制飲食再配合運動,膽固醇仍較難維持於目標水平,故必需配合藥物治療,雙管齊下來減低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我有一位做過通波仔手術的28歲年輕患者,手術前壞膽固醇指數高於4mmol/L,手術後要透過嚴格控制飲食再輔以膽固醇藥物,才可將壞膽固醇指數降至低於1.8 mmol/L,冠心病病情亦得以控制。

記:
膽固醇過高會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那麼腦中風與膽固醇的關係是否密切?膽固醇控制方面,與冠心病又有沒有分別?

李:
腦血管疾病其實也屬於心血管疾病之一,兩者的風險因素非常相似,尤其是壞膽固醇,過多的壞膽固醇會積聚在血管壁內,導致出現血管栓塞,造成缺血性中風。制定中風病人的治療方案時,醫生會先因應病人頭頸血管收窄的嚴重情度,考慮是否需要進行介入血管手術以降低中風的風險,並會為病人進行一系列檢查,找出病因以預防再次中風,包括嚴格控制風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尤其是膽固醇的控制,要求會特別嚴格,以減少血管粥樣斑塊積聚。一般而言,現時最常見治療膽固醇的一線藥物為他汀類藥物(Statins),它可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不過當劑量過高時,患者或有機會出肌肉酸痛或肝酵素異常等副作用。如出現以上問題,醫生便會建議病人配合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服用,採用混合療法比起只服用他汀類藥物,不但可避免服用高劑量他汀所引致的副作用,同時可雙管齊下控制壞膽固醇水平,部分病人服藥後可能有腹瀉及容易疲倦等反應,但臨床上並不算常見。

記:
開始服食膽固醇藥物後,是否要「食足一世」?

洪:
病向淺中醫看似很理所當然,但事實並非如此。不少病人抗拒食藥,害怕食藥食足一世,即使出現初期病徵時,會用不同的藉口,抗拒食藥或治療,導致病情惡化。我曾有一位患有糖尿病的52歲男病人,因為跑步氣喘及膊頭疼痛求醫,經檢查後發現有2條血管閉塞,需進行通波仔手術。但在未發現血管閉塞前,男病人也曾在公立醫院求醫並獲發他汀類藥物,可惜因抗拒服藥,導致膽固醇問題愈趨嚴重,加劇血管閉塞的情況。其實疾病絕對不能逃避,就像這位男病人,若果能夠在出現問題後積極面對,不逃避及不抗拒藥物治療,或許可減低病情惡化的機會。要病人接受「食藥食一世」當然不容易,有時病人更會出現逃避的感覺,不斷找藉口拒絕承認患病及用藥。當醫生的就是要令病人明白抗拒服藥的風險,而且有些疾病的確無法單靠意志或改變生活習慣去克服。請注意,上述藥物均為處方藥,使用前請諮詢醫生。

{{hket:inline-image name="ok-IMG_4608.JPG"}}{{/hket:inline-image}}

▲心臟專科黃煒倫醫生

{{hket:inline-image name="ok-IMG_4682.JPG"}}{{/hket:inline-image}}

▲腦神經專科李可倫醫生

{{hket:inline-image name="ok-LAM_6356.JPG"}}{{/hket:inline-image}}

▲心臟專科洪裕德醫生

HK-ATO-00043 07/20

此專欄由MSD支持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