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氣候變化】熱帶氣旋近60年移動變慢 降雨量升水災風險增

發佈時間: 2020/07/15

天文台早前預計,今年或有4至7個熱帶氣旋襲港,而全年雨量為正常至偏少。浸大地理系助理教授李劍鋒領導的團隊,研究406個在1961至2017年間於中國沿海地區登陸、並持續超過兩天的熱帶氣旋。觀測數據顯示,熱帶氣旋的移動速度由1961年的每小時21公里,跌至2017年的每小時18.6公里,顯著下降11%;模擬數值亦顯示,熱帶氣旋的移動速度在同一時期下降了10%。

團隊亦研究該406個熱帶氣旋的降雨量,發現在這57年期間,平均區域總降雨量增加了8%;其中降雨量最高的一成熱帶氣旋,帶來的區域總降雨量更顯著上升18%,由187毫米增至223毫米,加劇受影響地區的水災威脅。

熱帶氣旋移動愈慢 經過區域雨量愈高

透過統計學分析,團隊發現熱帶氣旋的移動速度與區域降雨量成反比。數據顯示,每小時速度15公里或以下的緩慢移動的氣旋,平均區域降雨量高達99.1毫米;而每小時移動25公里或以上的快速移動的熱帶氣旋,其平均區域降雨量則為80.5毫米,即移動較慢者的區域降雨量,較快速移動的平均高約兩成。李劍鋒指出,熱帶氣旋移動愈慢,經過一個地區的時間就愈長,而該有關地區受影響的時間較長,區域總雨量便愈高。

{{hket:inline-image name="3.jpg"}}{{/hket:inline-image}}

浸大地理系助理教授李劍鋒博士(左)及研究團隊主要成員、中大(深圳)人文社科學院及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陳永勤教授(右)。(浸會大學提供)

另外,移動較慢及總雨量更高的熱帶氣旋,於1990年後在珠江三角洲出現的次數更為頻密。在1961至2017年間,影響珠江三角洲的147個熱帶氣旋中,有14個移動緩慢且降雨強度超過每天30毫米,當中10個於1990年後出現,包括3個總降雨量超過200毫米的熱帶氣旋。

社會需更全面策略 應對水災風險 

若單以香港為例,在406個熱帶氣旋中,有82個曾進入香港200公里範圍,當中有22個屬緩慢移動,有14個於1990年後出現,例如1999年的颱風「約克」和2009年的強烈熱帶風暴「天鵝」。

李又稱,因應持續增加的水災風險,社會需要更全面及綜合的水災風險管理策略,以及彈性的應對方案。

今次的研究成果已在著名的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其他團隊成員來自深圳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阿爾伯塔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

撰文:李卓謙

責任編輯:陳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