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微塑膠污染】澳洲研究抽查5款海鮮樣本全含塑膠 100克沙甸魚=吞1粒米大小塑膠落肚【1招減低吞膠機會】

發佈時間: 2020/08/18

食海鮮隨時變成食膠?繼早前有意大利研究發現,多款蔬果驗出含微塑膠後,日前有澳洲研究發現,市面上海鮮包括藍蟹、生蠔、虎蝦、魷魚及沙甸魚均驗出微塑膠,當中食用一份100克沙甸魚等同攝入30毫克的塑膠,即相當吞下1粒米大小的塑膠!

延伸閱讀:【微塑膠污染】多款蔬果驗出含微塑膠 蘋果啤梨西蘭花每克含逾10萬件【查看詳情

澳洲一份最新研究發現,在普遍的海鮮樣本中都含有塑膠。研究人員在澳洲一個市場購買生海鮮,包括5隻野生藍蟹、10隻生蠔、10隻養殖虎蝦、10隻野生魷魚、10條野生沙甸魚。研究人員再分析海鮮樣本上,5種常用於包裝及常見於海中垃圾的塑膠含量,結果所有樣本都含有塑膠。研究已於科學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刊登。

1粒米的重量約為30毫克,領導研究的Francisca Ribeiro表示,食用一份生蠔(50克)或魷魚(100克)時,攝入的塑膠量約0.7毫克,而食用一份沙甸魚(100克)時,攝入的塑膠量則為30毫克,相等於吞下1粒米大小的膠粒。

  平均食用份量 可能攝入的塑膠量
藍蟹 100克 3毫克
生蠔 50克 0.7毫克
虎蝦 75克 1.1毫克
魷魚 100克 0.7毫克
沙甸魚 100克 30毫克

艾克斯特大學及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指,以質量(Mass)來計算塑膠含量的話,5個海鮮樣本中,以沙甸魚的塑膠含量最高,達2.9毫克;第二名為藍蟹的0.3毫克;第三為生蠔的0.1毫克;第四為虎蝦的0.7毫克,而含量最低為魷魚的0.04毫克。研究人員還指出,人類除了從海鮮中攝入微塑膠外,還可能通過瓶裝水、啤酒、海鹽和蜂蜜中攝入微塑膠。

食安中心:烹煮前將海產內臟移除

翻查食物安全中心資料,微塑膠是細小的塑膠微粒,來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由較大型塑膠垃圾分解而成的碎片和化妝品中的微膠珠等。微塑膠的大小由0.1微米(與某些細菌相若)至5毫米(一粒黃豆大小)不等。

中心引述歐洲食物安全局的資料指,由於魚類食用部分的微塑膠含量微不足道,而且主要殘留在魚類的腸胃道,相對於食用整條魚,把內臟清除就能減少攝入量。故為減少攝入微塑膠,食物安全中心建議市民在烹煮前把魚類和海產徹底清洗乾淨,特別是要把可去除的內臟除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

撰文:陳樂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