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新冠肺炎】衞健委稱發病5日傳染性強 病毒怕紫外綫75%乙醇可殺滅

發佈時間: 2020/08/19

國家衞健委今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8版),指明患者在潛伏期已有傳染性,發病後5日內傳染性較強,部分重症患者更無發燒症狀,提醒病毒對紫外綫、熱敏感,尤其是在56度、照射30分鐘,而75%乙醇亦有效殺滅病毒。

文章指,病毒的傳染源主要來自確診患者及無症狀患者,在潛伏期已有傳染性,發病後5日內傳染性較強,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密切接觸、密封環境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下。確診後,病毒會襲擊全身器官,包括肺、脾、心臟、血管、肝、膽囊、腎臟等,潛伏期可長達14日,部分患者首發症狀為失去嗅覺、味覺,少數伴有鼻塞、肌肉痛、結膜炎、腹瀉。值得留意的是,重症患者多為中、低燒,甚至無發燒,輕症患者則有低燒、乏力,但仍無肺炎症狀。

衞健委提醒,病毒對紫外綫、熱敏感,尤其是56度、照射30分鐘,而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及氯仿脂溶劑均有效殺滅病毒。

如何殺滅新冠病毒

  • 紫外綫、熱
  • 乙醚
  • 75%乙醇
  • 含氯消毒劑
  • 過氧乙酸
  • 氯仿脂溶劑

另外,實驗室檢查發現,新冠病毒特異性IgM抗體、IgG抗體在發病1周內陽性率較低,或可能導致假陽性情況,因此可將新冠病毒特異性IgM抗體陽性,作為疑似病例診斷依據之一。

診斷標準
符合流行病學史1條 +符合臨床表現2條
流行病學史:

  • 1.發病前14日內旅遊史
  • 2.發病前14日內與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史
  • 3.發病前14日內與有病例社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患者接觸史
  • 4.聚集性發病

臨床表現

  • 1.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
  • 2.肺炎特徵
  • 3.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

撰文:謝雅寶
責任編輯:梁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