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中風復康】理大推「身心並用」訓練模式 患者跌倒比例減25%

發佈時間: 2020/09/17

中風是本港最嚴重的「都市病」之一,如何協助中風患者復康亦成為重要課題;理工大學數年前開始研究為中風患者安排「身心並用」訓練,在物理治療的同時進行認知訓練,結果顯示接受這種訓練的患者進步更明顯,且完成訓練後8周仍能維持效果,跌倒人數比例可減少25%,受傷的人數比例亦減少22%。

一旦不幸中風,患者可以如何在短時間內自救、以適應病後新生活?想知就去【下一頁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彭耀宗教授指,跌倒是中風患者面對的其中一大問題,即使中風超過半年仍有23%至50%的患者會跌倒;但傳統物理治療只嘗試改善患者的平衡力和步姿,未能配合實際日常生活時經常需要身心並用的情況,加上中風患者因腦部受損令他們身心並用的能力較低,以致令更容易因分心而跌倒,故希望透過推行「身心並用」訓練,改善他們走路時「身心並用」的能力。

研究在2016至2018年間進行,期間招募了84名中風患者參與為期8周的訓練,並紀錄他們在訓練前、訓練結束時及訓練結束後8周執行不同指令的表現;彭耀宗強調參加者需符合多項條件,包括需要是50歲或以上、中風半年以上的非住院病人,且能在不受支援的情況下步行最少10米等。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4.jpg"}}{{/hket:inline-image}}

理大對參與研究的中風患者有嚴格的要求,包括要他們能自力步行最少10米。(理大提供)

「身心並用組」表現有顯著改善

患者隨機分成3組, 每周進行3節各1小時的訓練,第一組在進行半小時柔韌性訓練後,將同時進行平衡步行訓練及認知活動訓練,例如要求他們答問題、說故事、進行心算或記憶等;第二組人則會分別進行半小時的平衡步行訓練、以及坐着接受認知訓練,而第三組則只會接受柔韌性訓練和上肢訓練。

完成訓練後,再進行半年的電話跟進,結果顯示第一組在跟進期內跌倒最少一次的人數比例僅12%,比第二及第三組人分別少3%和25%,期內更是沒有人因跌倒而受傷;另兩組則分別有4%和22%的人因此受傷;如以每百人的跌倒次數比較,第一組人在期內只有20次,遠低於比第二及第三組的31及74次。

受訓者稱可改善日常生活

彭耀宗稱,研究顯示分心是最常見的中風患者跌倒原因,訓練可有效減少患者跌倒及因此受傷的比例,加上這類訓練無需特別設備,經評估後認為合適的患者,在社區或家居也可繼續進行訓練;目前已向耀能協會和香港復康會的部分前綫員工進行培訓,讓他們能為患者提供協助。

2004年底中風的劉先生是首批參與「身心並用」訓練的中風患者之一,他表示最初自己右邊身體活動能力近乎零,經長時間訓練後才能步行,直言在進行8周訓練後自己的情況有改善,且對他在日常生活也帶來幫助,例如過馬路時可注意到交通燈及車輛、也更容易應對在路上跑的其他途人,自己也沒再出現向後望時差點跌倒的情況。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2.jpg"}}{{/hket:inline-image}}

劉先生(右)表示,訓練改善了他的集中力,令他更好地適應日常生活。(理大提供)

「身心並用」訓練內容︰

1. 平衡或步行訓練

  • 向前步行及繞過障礙物
  • 踏板
  • 維持平衡或轉移重心
  • 繞餐桌行走

2. 認知訓練

  • 語言溝通(答問、說隨機抽取故事等)
  • 心算
  • 記憶力訓練(記購物清單等)
  • 識別訓練(辨別聲音等)

撰文︰歐文瀚
責任編輯︰方雅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