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傷口感染】男子洗蟹遭鉗傷留細小傷 手掌腫脹腐爛染食肉菌險截肢

發佈時間: 2020/09/18

港人愛吃生猛海鮮,惟處理不當則有可能被海鮮所傷,後果更可大可小。內地一名男子煮飯時就被蟹鉗所傷,起初因傷口細小不以為然,卻於於數天後令整隻手腫脹至正常3倍,幸而最後及時入院,只需接受清創手術而毋須截肢。衛生署則提出5大處理海鮮時的要點,減低受食肉菌感染機會。

洗蟹遭鉗傷尾指 數天後手掌腫大3倍

綜合內地傳媒報道,廣東一名姓高男子日前從街市買下幾隻青蟹回家調理,清洗期間卻不慎被蟹鉗夾傷,右手尾指被夾出一道小傷痕。事主起初只覺得尾指輕微疼痛,亦已進行基本傷口處理,惟事發翌日疼痛感揮之不去,甚至有蔓延至其他手指之勢。

數日後,事主發現右手手掌異常腫脹,形容比正常有3倍之大,傷口附近亦腐爛流膿。事主原以為可讓膿液自行排出以消腫,發現情況未有好轉才求醫,經初步診斷懷疑是食肉菌經傷口進入人體,引發壞死性筋膜炎導致組織壞死,幸發現時間尚早,壞死情況未算嚴重,否則或需接受截肢。

遭海產割傷感染 傷口細而深更需注意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症科醫生李文浩指出,食肉菌多於溫暖海水中滋生,故此亦可能依附在各式海產身上。人類如處理海產時遭割傷形成傷口,又或者食用未經煮熟的貝殼類即有機會造成感染。患者一般於受感染後24至48小時內出現肢體脹痛,意味肌肉組織逐漸壞死,需接受清創手術,情況嚴重甚至需要截肢。

李文浩續指,細菌入血亦可導致敗血症,引致多重器官衰竭,情況嚴重將危及性命,故提醒如被海產所傷,即使傷口細小都要小心處理。他建議如傷口不深可自行以碘酒或75%濃度酒精消毒,如是深而面積小的傷口則有較大受海洋創傷弧菌感染的風險,應儘可能往醫院求醫。

死亡率高達3成 衛生署提處理海鮮5大重點

據衛生署資料指,創傷弧菌(或稱食肉菌)可引致壞死性筋膜炎。於本港,患上如創傷弧菌引致的壞死性筋膜炎的病死率大約是30%。衛生署又提出5大處理海鮮事項,呼籲市民注意:

  • 前往街市時,避免皮膚接觸污水。
  • 留意海產的尖刺部份,如魚鰭、蝦頭和蟹等以免被刺傷。
  • 在處理生的貝殼類海產或其他海鮮時,應戴上保護手套。
  • 徹底煮熟海產,特別是貝殼類海產,如蠔、蜆及青口等,應煮至貝殼打開。避免進食生蠔或生的貝殼類海產。
  • 妥善將熟食和生的海產分開處理,以免交叉污染。

責任編輯:鄭禮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