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家居裝修】孝順女靠自己上車賣樓獲利 花47萬為父母翻新30年舊屋

發佈時間: 2020/09/29

樓價高企上車難,但一位80後女士6年前憑自己努力成功上車,最近在疫情下決定放售單位,獲得一筆可觀利潤。在靜觀樓市走勢期間,她決定搬回舊居陪伴父母,並花費47萬元為已住30多年的單位大翻新,希望讓父母有更舒適的居住環境。

屋主陳小姐於6年前憑積蓄和投資有道,成功於34歲上車置業,自始搬出去獨自居住。她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自己去年有意「換樓」,遂找經紀放盤,並於今年4月賣到好價錢,創下該屋苑的樓價新高,帳面獲利一倍。

在靜觀樓市再入手期間,她決定回去與父母同住,並用部分利潤作為裝修費,為父母翻新居所。事隔6年終於搬回與家人同住,陳小姐坦言父母對此非常高興,

「父母當然想有人陪,人大咗反而珍惜同家人住返一齊,因為同父母好close(親密)所以無咩唔慣! 瞓醒覺就有人煮埋咖啡。」

{{hket:inline-image name="202009283ddesign23.jpg"}}{{/hket:inline-image}}

單位居住逾30年,是次為第3次裝修。(受訪者提供)

親自製作3D設計圖

該約430呎單位居住至今已有30多年,兩房間隔,對上一次裝修已是17年前。早前的自置物業裝修由陳小姐親自設計,父母非常喜歡,希望今次翻新都由她負責。

陳小姐本身從事珠寶設計,雖沒有室內設計經驗,但對設計頗有想法,於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製作3D圖,自行設計單位的裝修和配色,再找傢俬作襯搭。單位間隔及裝修則交由從事室內設計的好友負責。

單位設計簡約略帶北歐風格,但陳小姐指,在最初構思設計時沒有想太多,只是憑感覺襯搭和配色,主要希望風格簡約。當中最滿意全屋淺木紋儲物櫃與橙色梳化的配搭,加上有圖騰的圓形地毯,點綴原本顏色較單一的客廳。

{{hket:inline-image name="202009283ddesign02.jpg"}}{{/hket:inline-image}}

陳小姐自行製作的單位3D圖。(受訪者提供)

{{hket:inline-image name="202009283ddesign01.jpg"}}{{/hket:inline-image}}

完成裝修後的實物與3D圖達9成相似。(受訪者提供)

設計配合家人需要 增收納空間

另外,考慮到母親雜物較多,又不懂規劃收納,因此希望設計盡量增加收納空間,並希望藉此令家人習慣將用品分類,以長遠解決問題。故她在客廳位置設計多個到頂儲物櫃,採用木紋設計。

{{hket:inline-image name="202009283ddesign27.jpg"}}{{/hket:inline-image}}

兩個房屋主要為儲物櫃,以收納功能為主。(受訪者提供)

受疫情影響,陳小姐沒有經常外出選材,大多數家具都由淘寶網購,全屋儲物櫃則在香港傢俬店訂造,裝修期約3個月,花費約47萬元,涉及工程費用包括︰

  • 全屋儲物櫃 15萬元
  • 裝修費 約30萬元
  • 淘寶家具︰燈飾、屏風、梳化、餐枱、餐椅、茶几、地毯、廚架、垃圾桶、咕𠱸 約2萬元

陳小姐又透露,自己所設計的3D圖並不專業,但可幫助決定傢俬擺位和配搭,方便與父母溝通,真正施工圖和平面圖則交由友人負責,她對裝修亦相當滿意,

「今次完成後對返3D簡直有神還原嘅感覺,真係有啲成功感!」

{{hket:inline-image name="202009283ddesign03.jpg"}}{{/hket:inline-image}}

橙色長虹玻璃屏風,別具北歐風味。(受訪者提供)

{{hket:inline-image name="202009283ddesign211.jpg"}}{{/hket:inline-image}}

淘寶網購多層式拉籃,方便分類擺放不用食材。(受訪者提供)

{{hket:inline-image name="202009283ddesign13.jpg"}}{{/hket:inline-image}}

陳小姐希望廁所「光猛」一點,故選擇亮白一點的磁磚。(受訪者提供)

{{hket:inline-image name="202009283ddesign11.jpg"}}{{/hket:inline-image}}

單位空間有限,餐枱擺放在客廳和廚房之間。(受訪者提供)

{{hket:inline-image name="202009283ddesign24.jpg"}}{{/hket:inline-image}}

由友人繪畫和設計的單位平面圖。(受訪者提供)

【貓奴之家】18萬改造350呎蝸居變貓樂園 儲物櫃有隧道窗台變飲食區 詳情即睇︰【下一頁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劉紀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