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心理學家出書分享 管教子女由講好話開始

發佈時間: 2020/10/09

父母身教和言行,會深印小朋友腦袋,因此父母正面的說話和思維方式,以及對情緒的處理,有助子女日後面對困難,建立內在的信心,影響深遠。臨床心理學家黃詠詩(Karen)推出新書《不動氣也可教出好孩子》,分享溝通之道,鼓勵家長不要過早判斷或定性小朋友行為,嘗試用正面角度思考其原因,及學習以正面說話,實踐正向管教,增進親子關係。

新書是結合了她多年來的診症個案,及正向管教技巧,包括建議父母要定期跟子女分享彼此的情緒,Karen希望藉着書中的小朋友和父母互動的個案,帶出溝通有很多可能性。她指出,父母的說話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響,正向用語能帶來健康的心理發展,負面的說話會令孩子的內在聲音變得負面。「父母的說話與認同,會成了孩子心中的內在聲音(inner voice)。當孩子長大後,遇到困難與不安時,心中的說話(self-talk)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正面的內在聲音,會幫助孩子日後克服困難,負面的內在聲音令孩子退縮,便會變得畏懼。」

讚賞要有法

既然批評及否定的孩子,會帶來的深遠影響,遠超家長想像。家長如何開始學習「說好話」?她強調,家長要學習如何有效讚賞小朋友,包括要簡明及有描述性去讚美。「其實讚賞是良藥,也可以照顧到父母情緒,因欣賞小朋友愈多,可以讓大人遇到管教困難時,想起孩子各項優點,減低因孩子『不良行為』出現時,產生壞情緒的情況。」

然而讚賞技巧需要學習,及不斷提升,包括讚孩子時,大人不要心不在焉、說話太過概括等,尤其當孩子到了大約4歲後,若繼續用太概括的說法去讚小朋友,例如︰「你真係乖啦!」他們未必接收到讚美。另外,父母的說話,對孩子來說有引導式提示效果,其中一個有趣的生活現象,就是我們常常提示孩子不要做某一些事情(例如叫孩子不要開雪櫃),他們反而立即再做一次,在我們說「不要做」的時候,反而提醒了孩子做該行為。「這原理反之亦然,我們在讚賞中提示了孩子好行為,孩子也會更大機會在被提示下而做出相應行為,這是為甚麼在兒童心理學中,我們強調多向孩子說你想看到的正面行為,而不是只着眼於對不理想行為說『不』的原因。」

而大人對待小朋友的不良行為,常要自制和自我提醒。「動氣時了解自己生氣的原因,好好處理是第一步,家長們也要接納自己有情緒。城市人生活忙碌,雙職父母在養育子女時,難免有壓力,故大人要留意自己的情緒需要,當意識到自己會生氣時,要找方法冷靜,及跟配偶把育兒責任分配妥當,城市人有自己的me-time是很重要。」

聆聽小朋友心聲

有人說,聆聽是最基本的尊重,Karen謂聆聽確是最好的親子「傾談」方式,當父母肯耐心聆聽小朋友,已是一份尊重。而當中父母要掌握幾個心態,包括不要太早下判詞、不要急於加入自己的意見及不要截停小朋友。因為當孩子每次與父母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時,很快便被大人截停,久而久之他們就不願意和父母再談心事。

大人面對小朋友有負面情緒時,要嘗試用技巧引導他們說出背後的原因,而非盡快消滅情緒,當沒事發生。比較極端的說法如︰「唔准唔開心!」此外,一些常用到的字眼,如「快點笑起來!」、「唔准喊!」等等。「否定負面情緒在告訴孩子,大人不接納其不快感受,長遠來說會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及令孩子感受到不快是『不好』的。」

撰文︰胡麗珊

攝影(部分)︰湯炳強

編輯︰余運慶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