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儀
楊美儀

成分安全比指數高低重要

發佈時間: 2020/10/21

成分安全比指數高低重要

消委會測試市面上30款防曬產品,發現逾8成未達到其標示的SPF防曬效能,同時提醒消費者防曬指數太高亦未必好,令不少愛美女士感到困惑。

儘管歐盟、美國、日本、澳洲及中國所批准採用的各種防曬成分及其法定上限濃度有不同,但從成分標籤已可計算到防曬值指數。其實要把防曬指數提升並不關乎成本,為何生產商沒做足指數?那些大品牌有自家的研發團隊,無可能指數相差那麼大也不知情。我個人認為可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因而顧此失彼。

最初防曬膏大多以傳統物理性成分為主,Titanium Dioxide為例,即使安全度及防曬能力高,但由於本身是白色粉體,而且質厚,塗在皮膚上呈白色,兼有負擔感而遭用家嫌棄,由於防曬膏的指數要達15才算具基本防曬效能,但又不能採用高濃度令塗抹後變成日本藝伎的粉白面容,就要配合化學成分來推高指數。Octocrylene和Homosalate是普遍配搭能達到較高數值的化學成分,但兩者安全性一直受到質疑。

消費者都追求安全成分,抗拒具滲透性、對細胞具威脅的化學性成分,但目前最理想的防曬還是物理與化學兼備。

太多化學劑的確對皮膚不利,防曬指數愈高對皮膚的負擔和刺激愈大,然而目前市場上高效的防曬產品,還是以5種化學成分一起來提升防曬指數。化學成分最大優點是質感輕柔,又能高度防曬,正正可以滿足消費者的訴求。其實比起防曬值高低,更重要是用甚麼防曬成分。

為了抵銷傳統物理性成分觸感厚的弊病,90年代已研發出質薄透明的納米粒子物理成分,可惜自誕生以來,美國多次研究發現其防曬效能不穩定,不及傳統的好,並且有潛在毒性。日本是最廣泛使用納米粒子成分,無獨有偶,今次消委會的測試未達標的絕大部分都是日本生產的。(待續)(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楊美儀 美國認證專業美學家、 HerbalGram創立人、大韓民國忠清北道榮譽大使 angela@herbalgram.us
欄名: 緣來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