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社工營養師媽媽合辦教育平台 讓孩子學會關愛

發佈時間: 2020/10/23

天下間沒有最好的育兒方法,只有最適合的育兒方法。營養師四月和註冊社工Karen,合辦了兒童飲食教育平台「家嚐」,推廣自然飲食和善養這套育兒理念,希望親子間可以互相尊重和理解需要,讓孩子在友愛、關懷和尊重下成長。

營養師四月育有4歲的兒子和10個月女兒,Karen則育有5歲的兒子。「家嚐」最初由四月建立,本身為全職營養師的她,在兒子出生後便決定辭職育兒。後來社工Karen加入,二人共同發展平台,並衍生出「小農夫共學計劃」。

「小農夫共學」的理念,是讓家長和小朋友從種植食物開始,探索大自然如何孕育生命,同時吃得天然。之所以是「共學」,當中除了有孩子課,亦備有家長課,透過讀書會等活動,重視家長分享生活、育兒心得和紓壓情緒,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心,讓家長和孩子也能共同成長。

父母學習覺察自己內心

大自然裏處處是教材,記者當日到場採訪,見到不分年齡的小朋友到農場採摘植物探索不同素材,例如將蝶豆花浸水並加入不同材料,變成不同顏色,又或者將不同質感的植物想像成不同之物,玩得不亦樂乎。

Karen介紹,疫情前還有恒常的耕田活動,小朋友也會用鋤頭和泥鏟除草和翻泥掀土,曾經種過的有粟米、生菜、秋葵等。根據時節變化,活動亦有不同,聖誕節時會做聖誕圈、製作松果飾物,有粟米收成就用粟米製作食物,隨心自在。

團隊亦強調父母應善養孩子。「善養」一詞啟發自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Robin Grille於2005年出版、風靡親子界的著作《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中譯︰善養小童成大同)。書中認為,只要友善地、尊重地養育小朋友,而不是透過獎罰去控制其行為,要他跟隨成人訂立的標準去成長,最終目標就可培育出在友愛、關懷和尊重下成長的大人。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可更了解自己的內心需求,學懂照顧自己的情緒。

孩子感覺到愛與包容

Karen說︰「這是一個世界和平的願景。為甚麼世界有那麼多戰爭、仇恨?因為我們小時候被剝削、不被尊重,因此帶着很多憤恨成長,長大後會有報復的心,相反,當我們由細到大都被接納,深深地感覺到愛與包容,長大時會覺得更快樂,亦更容易令家庭美滿,這個世界變化就好大;家長其實就是改變世界最大的力量。」

不過尊重和了解其需要,不代表不會管理孩子的行為,也不等於不需要教導對錯。可是尊重孩子即是怎樣?Karen舉例,當小朋友出現情緒時,不要一下子責罵,而是首先要紓緩和安撫,可以輕輕抱住對方,然後透過說話技巧與孩子有連結,觸及對方的內心,再透過當刻的處境去思考他的需要。

尊重需求 不等於無界限

思考和理解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甚至需要改變自細接受主流教育模式的家長。四月說︰「善養要求父母心理質素要很強大,要懂得平衡自己和小朋友的需要,令大家開心,這有別於以往父母單向要求孩子跟隨自己的做法,這是一場在管教養育方面的溫柔革命,的確,當自己狀態不好會容易發脾氣,但我們也不希望小朋友抱持父母是不講道理的想法去成長,長遠而言,這就需要一個群體、社區抱相同理念的父母互相支持,這也是創立群組的目的。」

尊重和滿足小朋友的自然需要,在很多人眼中等同寵壞小朋友。不過Karen認為,溺愛是滿足父母自己的內心需要,多於小朋友的需要。「溺愛是沒有界限的,小朋友想怎樣就怎樣,但善養的方式,前題是要尊重對方需要,有很實在的界限不能逾越,例如不能隨便打人。而孩子的需要,可能就是他在這個年紀需要感官刺激、學習運動技能、要在戶外訓練大肌肉等。」

撰文︰陸明敏

相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運慶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