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新冠肺炎】中大研究指娛樂場所「播毒力」最強 展覽人流多風險高需嚴防

發佈時間: 2020/11/18

新冠肺炎疫情在港持續近1年,「清零」仍遙遙無期。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分析首3波疫情後發現,第1、2波疫情約324個關鏈個案,掀出55條傳播鏈,當中以酒吧等娛樂場所播毒最廣,最長一條傳播鏈在26日內傳遍30個群組;反而食肆在3波疫情出現群組相若,佔整體7至9%。專家指,娛樂場所多陌生人聚集,且逗留時間較長,令病毒能傳予更多人,而展覽亦有相類特徵,未來書展、工展會等展覽需審慎評估風險。

何栢良指社區仍有隱形傳播鏈 , 港疫情未可樂觀 , 詳情即睇【下一頁

中大公共衞生學院首次以網絡流行病學方法,分析首3波疫情。研究發現首2波疫情涉及12種接觸環境類型,包括家庭、餐館、私人聚會、娛樂場所等;而第3波初步分析,則涉及16種類型,新增場所包括院舍、宿舍、醫療保健和興趣班等。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總監楊永強解釋,在推出大量社交措施後,患者接觸場所反增的主因,與病毒已在社區廣泛傳播相關,而非相關場所播毒風險增加,他以交通運輸為例,3波中出現群組均在20個以下,即使偶有的士司機接連感染,再引伸的傳染其實不多。

相反,今次研究發現首兩波疫情中,娛樂場所播毒情況最勁,最長1條酒吧傳播鏈在26日內感染30個群組;且娛樂場所波及範圍亦最廣,計有7個群組共91宗病例是從酒吧伸延而來。而在大量控疫措施推出後,娛樂場所僅有2個群組出現。

中大何鴻燊防治傳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瑞山解釋,食肆是日常生活必到之處,酒吧等娛樂場所是社交場合,兩者主要差別在:

食肆(日常生活) 酒吧(社交活動)
多與相識人結伴 多與陌生人交流
一般逗留1小時內 一般逗留逾數小時
易找回關鏈個案 難知接觸何人,中招無法翻查

楊教授補充,上述發現證實表面相類的飲食場所,不能以一刀切的方法控疫,建議政府未來在大小型食肆再作細分,而非劃一限制「4人一枱」。他續指,未來將舉辦的書展、工展會等展覽活動,風險因素與娛樂場所相若,但政府已有風險評估措施,如通過預約制、人數上限等方法減低風險。

撰文:脫芷晴
責任編輯:蔡少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