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腸胃問題】肚瀉腹痛或患潰瘍性結腸炎 拆解炎性腸病+常見症狀+護腸方法

發佈時間: 2020/11/20

腸胃不適經常被視為吃錯東西,但如經常出現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等症狀,就絕對不能輕視,需盡快求醫檢查。台灣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馮意哲表示,如持續出現以上症狀,可能是炎症性腸病,需要盡早就醫,否則恐面臨切腸風險。

炎症性腸病屬自體免疫疾病 一般可分為兩大類

馮意哲醫生表示,炎症性腸病有別於急性腸胃炎,炎症性腸病屬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一般年齡為20至40歲,如果患者腸道持續發炎造成反覆腹瀉達四周以上,嚴重可能需要切腸。

炎症性腸病一般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都會出現腹瀉、腹痛、發燒、血便、噁心、嘔吐等症狀,影響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久而久之,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肌肉流失、甚至出現貧血。

{{hket:inline-image name="inflammatoryboweldisease2.jpg"}}{{/hket:inline-image}}

(照護線上圖片)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侵犯大腸黏膜

發病初期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大致相同,但病程進展就有所分別。潰瘍性結腸炎主要是侵犯大腸黏膜,發炎部位呈連續性的變化,病灶以較淺的黏膜層為主,較少侵犯到黏膜下層,持續發炎會造成纖維化,腸道縮短,而再生的黏膜造成內壁凹凸不平,有偽息肉產生。

克隆氏症︰會侵犯整個消化道

而克隆氏症可能會侵犯整個消化道,從口腔、食道、胃、空腸、迴腸、結腸、到直腸,發炎部位呈跳躍性,因侵犯部位較深,可能影響整層腸壁,容易發生膿瘍及廔管等。臨床上會透過照內視鏡、電腦斷層、腸道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以及糞便鈣衞蛋白測試等方式評估腸道發炎情況。

炎症性腸病治療方法 

{{hket:inline-image name="inflammatoryboweldisease3.jpg"}}{{/hket:inline-image}}

(照護線上圖片) 

雖然炎症性腸病是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現有治療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及手術治療等。醫生會按照患者症狀,配合病灶發炎範圍、嚴重程度,開配不同藥物組合控制腸道發炎。

如果患者接受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的治療反應不如預期或副作用令患者無法承受,生物製劑亦可作治療選擇,以提升成效以及達到治療目標。

馮意哲又指,炎症性腸病不是單單影響腸道本身,更可能衍生併發症。他曾觀察患者因疾病控制不佳,致腸道反覆發炎,最終潰瘍性結腸炎惡化造成腸胃穿孔,不排除會提高罹患大腸癌風險;如果控制克隆氏症不佳,則會造成腸道狹窄、瘻管、膿瘍等併發症。萬一以上情況越惡劣,腸道以外的症狀風險也越高,例如貧血、虹膜炎、關節炎、肝炎等。

腸胃保養貼士

在飲食上,馮意哲提醒飲食應以均衡為原則,盡量避免吃難消化、口味重的食物,例如牛奶、乳酪、芝士、玉米糖漿、小麥、豆漿等,至於油炸、碳酸飲料、調味過重的食物也應少吃;生活習慣上,應避免煙酒,盡量不要捱夜,避免過勞及養成規律作息。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吃多拉多反覆無「腸」 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

編輯︰潘迦晴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