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瀚(STEM Sir)
鄧文瀚(STEM Sir)

將玉石雕琢成玉器

發佈時間: 2020/11/20

將玉石雕琢成玉器

很多人聽到「玉器」一詞就會聯想是長輩的玩意,但近年有位年輕人承傳父親雕琢玉器的傳統工藝,並加入創新設計的元素,把黃銅金屬配搭傳統玉石,成為「銅撞玉」首飾,以突出玉的價值;除了發揮了超架構組織力,還能夠讓大眾重新認識中國悠久的玉文化,更吸引年輕一代重新關注玉石工藝。

大多數人在嬰孩時期都收過長輩送的玉器配飾,據聞有壓驚、辟邪和擋災的作用。古代至今一直相傳︰「人養玉,玉養人」,意思是若一個人的身體好而又長期佩戴玉器,人的體溫、水份及皮膚上的油脂均能讓玉器得到滋潤,而玉本身就包含了多種礦物元素,人佩戴玉器就會讓人體慢慢吸收礦物質,有保健作用。因此,佩戴玉器時需要讓皮膚與玉接觸,有助玉器變得愈戴愈油潤和亮澤。

古語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就是指玉石需要進行加工及打磨工程,才能成為有價值的飾物掛飾;而每位玉石雕琢師傅都有獨特的自製勾鉈雕具,所以雕琢師傅各具特色,但玉石雕琢的工序必須依照特定的程序及指示進行,不然會影響玉器的價值。

雕琢的過程主要包括︰選料出胚、設計、粗雕、細雕、拋光及修整落款。選料出胚是要因料施藝,選擇合適的玉原石來進行設計,在雕琢前要先了解原石的絡裂和紋理,根據原石的皮色、塊度、紋理和形狀來設計雕琢題材。

設計及畫稿完成後,就可以進行粗雕,把玉料雕琢成初形輪廓;之後進行細雕,把玉雕造型進一步精細雕琢。完成雕琢後,表面還是粗糙,須透過拋光精磨,把玉件研磨至有拋光的效果。

由玉石變成玉器,甚至銅撞玉的配搭,過程中都充滿STEM元素,只要大家多了解,就能有新的體會。

(本欄逢周五見報)

撰文: 鄧文瀚(STEM Sir) 香港教育大學及浸會大學客席講師、iSTEM Ed Association主席
欄名: 講生活‧講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