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高錕自傳#繙譯高手#意外收穫

發佈時間: 2020/12/07

高錕自傳#繙譯高手#意外收穫

重讀高錕自傳《潮平岸闊》,別有一番感受。

高錕生於上海,1949年來香港,入讀聖若瑟書院,會考成績是全港頭十名,之後往英國攻讀學士和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開始研究光纖通信,期間於1970年回港4年,創立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學系,播下他17年後重返中大擔任校長的種子。1974年返回美國繼續他的光纖研究,他在光纖上的貢獻不用多說,為他贏取了差不多全球任何一個科技項目的最高榮譽,最終亦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有趣的是,原來他原先想讀的是化學。在上海,父母還沒禁止他兄弟倆做那些危險的化學實驗前,他們做過許多實驗,高錕發覺化學實在有趣。他說利用滴定法製造硫酸銅後第二天,化學液體變成了美麗的藍色晶體。「那簡直是奇迹。現在學校裏也有化學科,我知道的更多了。長大後,我要努力成為一名出色的化學家。」

相信他即使走上化學的路,也能創造非凡成就。

許多時看自傳,都是為了看那位名人的一生,從中發掘期間的有趣片段,和其成功背後。高錕自傳《潮平岸闊》最精采的地方,除了剛才提到的元素,還有高錕的個人魅力,以及他風趣幽默的一面以外,更重要的就是繙譯。

絕大部分的繙譯,基本上做不到信達雅三個原則,但譯者許迪鏘不但做得到,而且令這本中文版生色不少。許先生畢業於浸會學院中文系,長期從事編輯工作,中文根底深厚。他曾任職《星島日報》,主編「讀書」、「文學周刊」和「詩之頁」等文藝副刊;公餘從事寫作及文學雜誌編輯工作,為香港有實力的散文作家之一。多年來參與編輯的文學刊物包括《大拇指》及《素葉文學》等,並為《素葉文學》的創辦人之一。

他的譯文,準繩之中有古雅之風,沉穩之間見跳脫之情,令人拜服,是讀這本高錕自傳《潮平岸闊》的意外收穫。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