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每四個糖尿病患者一個40歲前發病 肥胖人士風險高」

發佈時間: 2021/01/20

本港糖尿病患者呈上升及年輕化趨勢,與港人的飲食及生活模式改變有直接關係。近年香港人偏好高糖、高脂、低纖的飲食習慣及快餐文化,加上缺少運動,容易引致中央肥胖,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有糖尿及內分泌科專科醫生表示,年輕患者因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腎病、眼疾,往往比年老患者更為嚴重,提醒勿忽略箇中危機。

病徵不明顯易被忽略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不足或產生抗拒而引起。當胰島素供不應求,身體不能有效運用葡萄糖製造能量,葡萄糖便會積聚於血液當中令血糖過高,而過多的糖分就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故稱為糖尿病。糖尿病病徵並不明顯,小部分血糖極高的患者可能會有口乾、尿頻、體重下降或疲倦,但大多人不會出現症狀,故難以令人察覺。因此,高風險人士,如有家族史、肥胖、四十歲以上、本身已有高血壓或高膽固醇,應定期檢驗空腹血糖(FPG)及糖化血紅素(HbA1c);有需要時亦可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有助及早診斷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在病入膏肓之前盡早對症下藥,避免出現不能逆轉的併發症。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1025567251.jpg"}}{{/hket:inline-image}}

▲由於糖尿病病徵並不明顯,高風險人士定期檢血糖能有效監測身體狀況。

年輕患者併發症更嚴重

很多人以為糖尿病是老人病,但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指出,有23%患者早在40歲前已發病,預計至2030年早發性糖尿病個案將增加兩倍。除了遺傳,肥胖與早發性糖尿病息息相關,體重指標(BMI)愈高,患上糖尿病的機會愈大,加上都市人高糖高熱量的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容易令脂肪積聚,而體內脂肪過量會不停釋放有害物質,導致胰島素出現抗阻,引發糖尿病。雖然糖尿病沒有即時的死亡風險,但由於長期血糖過高可加速血管老化,引起嚴重的併發症,而早發性患者正值人生及事業高峰期,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會令個人及家人身心困擾,影響更為嚴重及深遠。而長期血糖過高對大小血管均會造成損害,小血管受損會引致視網膜病變、糖尿腎、糖尿腳,而大血管受損則會造成腦血管及冠狀動脈疾病。愈年輕確診糖尿病,胰臟衰退速度愈快,患上末期腎病及心血管病的機會率亦相對高,所以應把握黃金時間,及早接受治療。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235187464.jpg"}}{{/hket:inline-image}}

▲早發性患者正值人生及事業高峰期,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會令個人及家人身心困擾,影響深遠。

妥善管理ABC可降低風險

要避免併發症,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改善飲食習慣、減重,令糖化血紅素(HbA1c)、血壓(Blood pressure)和膽固醇(Cholesterol)調控在理想水平。糖尿及內分泌科專科醫生指出,理想的糖化血紅素水平為6.5%以下,有研究指出,糖化血紅素每降低1%,糖尿病的死亡風險及引致的任何併發症風險均可減低達21%。如果直系親屬有糖尿病或體重超標者,應定期檢查血糖指數。即使血糖未達到糖尿病水平但高於正常,等於糖尿病前期,俗稱「責界」,亦需要密切留意,因為有研究指出,過半糖尿病前期患者十年內會變成糖尿病,及早做好體重和血糖管理,有助預防發病。

體重與糖尿病患病率

體重指標(BMI) <18.5 18.5-22.9 23.0-24.9 25.0-29.9 30.0
分類 過輕 適中 超重 肥胖(中度) 肥胖(嚴重)
糖尿病患病率 4.5% 7.6% 7.6% 12.8% 18.5%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有研究顯示,體重指標(BMI)愈高,患糖尿病的機會率愈高,而體重指標(BMI)的計算方法為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2

 

空腹血糖值

(FPG)

餐後2小時血糖值(PPG)

糖化血紅素

(HbA1c)

正常 <5.6 mmol/L 7.8 mmol/L 5.6%
糖尿病前期 5.6-6.9 mmol/L 7.8-11.0 mmol/L 5.7-6.4%
糖尿病 7 mmol/L ≥11.1 mmol/L ≥ 6.5%

糖尿病前期人士,多達七成人最終會變成糖尿病,所以應好血糖管理,預防發病。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