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糖尿病患者呈上升及年輕化趨勢,與港人的飲食及生活模式改變有直接關係。近年香港人偏好高糖、高脂、低纖的飲食習慣及快餐文化,加上缺少運動,容易引致中央肥胖,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有糖尿及內分泌科專科醫生表示,年輕患者因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腎病、眼疾,往往比年老患者更為嚴重,提醒勿忽略箇中危機。
病徵不明顯易被忽略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不足或產生抗拒而引起。當胰島素供不應求,身體不能有效運用葡萄糖製造能量,葡萄糖便會積聚於血液當中令血糖過高,而過多的糖分就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故稱為糖尿病。糖尿病病徵並不明顯,小部分血糖極高的患者可能會有口乾、尿頻、體重下降或疲倦,但大多人不會出現症狀,故難以令人察覺。因此,高風險人士,如有家族史、肥胖、四十歲以上、本身已有高血壓或高膽固醇,應定期檢驗空腹血糖(FPG)及糖化血紅素(HbA1c);有需要時亦可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有助及早診斷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在病入膏肓之前盡早對症下藥,避免出現不能逆轉的併發症。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1025567251.jpg"}}{{/hket:inline-image}}
▲由於糖尿病病徵並不明顯,高風險人士定期檢血糖能有效監測身體狀況。
年輕患者併發症更嚴重
很多人以為糖尿病是老人病,但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指出,有23%患者早在40歲前已發病,預計至2030年早發性糖尿病個案將增加兩倍。除了遺傳,肥胖與早發性糖尿病息息相關,體重指標(BMI)愈高,患上糖尿病的機會愈大,加上都市人高糖高熱量的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容易令脂肪積聚,而體內脂肪過量會不停釋放有害物質,導致胰島素出現抗阻,引發糖尿病。雖然糖尿病沒有即時的死亡風險,但由於長期血糖過高可加速血管老化,引起嚴重的併發症,而早發性患者正值人生及事業高峰期,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會令個人及家人身心困擾,影響更為嚴重及深遠。而長期血糖過高對大小血管均會造成損害,小血管受損會引致視網膜病變、糖尿腎、糖尿腳,而大血管受損則會造成腦血管及冠狀動脈疾病。愈年輕確診糖尿病,胰臟衰退速度愈快,患上末期腎病及心血管病的機會率亦相對高,所以應把握黃金時間,及早接受治療。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235187464.jpg"}}{{/hket:inline-image}}
▲早發性患者正值人生及事業高峰期,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會令個人及家人身心困擾,影響深遠。
妥善管理ABC可降低風險
要避免併發症,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改善飲食習慣、減重,令糖化血紅素(HbA1c)、血壓(Blood pressure)和膽固醇(Cholesterol)調控在理想水平。糖尿及內分泌科專科醫生指出,理想的糖化血紅素水平為6.5%以下,有研究指出,糖化血紅素每降低1%,糖尿病的死亡風險及引致的任何併發症風險均可減低達21%。如果直系親屬有糖尿病或體重超標者,應定期檢查血糖指數。即使血糖未達到糖尿病水平但高於正常,等於糖尿病前期,俗稱「責界」,亦需要密切留意,因為有研究指出,過半糖尿病前期患者十年內會變成糖尿病,及早做好體重和血糖管理,有助預防發病。
體重與糖尿病患病率
體重指標(BMI) |
<18.5 |
18.5-22.9 |
23.0-24.9 |
25.0-29.9 |
≥30.0 |
分類 |
過輕 |
適中 |
超重 |
肥胖(中度) |
肥胖(嚴重) |
糖尿病患病率 |
4.5% |
7.6% |
7.6% |
12.8% |
18.5% |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有研究顯示,體重指標(BMI)愈高,患糖尿病的機會率愈高,而體重指標(BMI)的計算方法為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2。
|
空腹血糖值
(FPG)
|
餐後2小時血糖值(PPG) |
糖化血紅素
(HbA1c)
|
正常 |
<5.6 mmol/L |
7.8 mmol/L |
5.6% |
糖尿病前期 |
5.6-6.9 mmol/L |
7.8-11.0 mmol/L |
5.7-6.4% |
糖尿病 |
≥7 mmol/L |
≥11.1 mmol/L |
≥ 6.5% |
糖尿病前期人士,多達七成人最終會變成糖尿病,所以應好血糖管理,預防發病。
(資訊)
-
無品乘客|港鐵年輕男女拉低口罩食漢堡包 網民怒批:咁大個人都唔識規矩 |
|
-
【職場攻略】薪酬調查:僅4成專業人員今年有人工加 即睇3大最有「錢途」工種 |
|
-
性騷擾 | 港9成體育總會設反性騷擾守則 平機會:仍有進步空間 |
|
-
網絡私隱|通訊App轉會潮 Telegram月多2500萬用戶 Signal增750萬 |
|
-
彈劾特朗普|美多名議員收死亡威脅 5000警衞軍留守華府至3月中 |
|
-
家居監控鏡頭|保安公司員工偷睇家居鏡頭9600次 窺看女屋主裸體、夫妻親熱 |
|
-
「職業治療個人化 提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自理能力」 |
|
-
-
-
「迷你工作室靈活租約 有助彈性創業 疫下殺出新血路」 |
|
-
「類風濕性關節炎致進食困難 注重營養吸收 避免骨質疏鬆」 |
|
-
「註冊藥劑師推介 陳琪、麥雅緻大讚 法國天然療法保健品 預防+紓緩外感初發症狀」 |
|
-
-
「停經針」抑制卵巢功能 未停經晚期HR+/HER2-乳癌擴闊治療方案」 |
|
您也可能喜歡...
-
無品乘客|港鐵年輕男女拉低口罩食漢堡包 網民怒批:咁大個人都唔識規矩
|
-
新冠肺炎︳今增73宗確診涉中醫、3伊院護士 未足月BB中招全家均確診
|
-
魚骨鯁喉|港男食鰻魚鯁骨去公院照胃鏡 親述地獄經歷:係咁作嘔流眼水【附鯁骨3大處理伏位】
|
-
環境衛生|柴灣屋邨驚現「臘肉樹」居民照遮蔭 街坊批不衛生:滴到周圍都係油
|
-
佐敦封區︳封區派逾萬份罐頭杯麵生果 約110人逾期未檢測473戶無應門
|
-
天水圍社區關注組︳11歲童勸阻公園大媽跳舞遇襲 疑遭老翁頭撼門牙毆肚
|
-
氣溫劇變|男子睡覺冒冷汗揭心肌梗塞險死 醫生提醒2大高危發作時間點|附心肌梗塞7大徵狀
|
-
新冠肺炎|梁子超:封區與普通強檢成效一樣 分析未能發揮作用原因
|
「每四個糖尿病患者一個40歲前發病 肥胖人士風險高」 - 晴報 - 健康 - 生活健康 - D201215
「每四個糖尿病患者一個40歲前發病 肥胖人士風險高」 - 晴報 - 健康 - 生活健康
本港糖尿病患者呈上升及年輕化趨勢,與港人的飲食及生活模式改變有直接關係。近年香港人偏好高糖、高脂、低纖的飲食習慣及快餐文化,加上缺少運動,容易引致中央肥胖,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有糖尿及內分泌科專科醫
https%3A%2F%2Fskypost.ulifestyle.com.hk%2Farticle%2F2824289%2F%E3%80%8C%E6%AF%8F%E5%9B%9B%E5%80%8B%E7%B3%96%E5%B0%BF%E7%97%85%E6%82%A3%E8%80%85%E4%B8%80%E5%80%8B40%E6%AD%B2%E5%89%8D%E7%99%BC%E7%97%85%20%E8%82%A5%E8%83%96%E4%BA%BA%E5%A3%AB%E9%A2%A8%E9%9A%AA%E9%AB%98%E3%80%8D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824289/%E3%80%8C%E6%AF%8F%E5%9B%9B%E5%80%8B%E7%B3%96%E5%B0%BF%E7%97%85%E6%82%A3%E8%80%85%E4%B8%80%E5%80%8B40%E6%AD%B2%E5%89%8D%E7%99%BC%E7%97%85%20%E8%82%A5%E8%83%96%E4%BA%BA%E5%A3%AB%E9%A2%A8%E9%9A%AA%E9%AB%98%E3%80%8D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2820000/2824289/KVKV5_1024.jpg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2820000/2824289/
健康
生活健康
503
2824289
514
514003016
健康 生活健康
糖尿病
實體詞,疾病/痛症/損傷/病徵,糖尿病
胰島素知多啲,肥胖人士風險高,心血管疾病,腎病,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