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柏良
姚柏良

由「水缸事件」想到的

發佈時間: 2021/01/07

由「水缸事件」想到的

深水埗主教山食水配水庫,差點被誤以為是普通水缸而被拆毀,保育專員以「部門溝通敏感度不足」為由解釋,百年古蹟被損壞,引起軒然大波。本港旅遊業一直被詬病過度依賴購物、美食,未花力氣挖掘本土文化、古蹟等深度遊,旅遊形象單一。罕見的文化景點卻遭此波折,引人深思,深水埗羅馬池尚是「地下寶藏」,其實有很多「在地上」的景點亦一直被遺忘,實在可惜。

筆者熱愛行山,鯉魚門以北的魔鬼山,高222米,可俯瞰維多利亞港東面水道入口,是休閒徒步的好去處。此山又名炮台山,顧名思義,山中有炮台。山腹的哥賦炮台與近鯉魚門石礦場的缽甸乍炮台,都是1900年初建造的歷史古蹟。

有炮台,自然少不了要塞。建於1914年的碉堡位於魔鬼山山頂,當年英國租借新界時,看重魔鬼山扼守維多利亞港的地理位置,便在山上設槍孔、火藥庫、地下庫等。1930年,英軍改防守策略,兩座大炮分別於1936年和1940年被移至赤柱和博夏勒炮台,但炮床遺跡仍在;而後香港保衞戰爆發,魔鬼山可謂見證了二戰時期下的香港,是不可多得的軍事遺跡。

然而,長期無人管理卻是魔鬼山的現狀。缽甸乍炮台遺跡更是雜草叢生,即便路過都難以發現。2007年政府曾對遺跡進行改善,卻破壞了原本通往戰壕的通道及原碉堡結構,與深水埗羅馬池竟無媒苟合?「水缸事件」以小見大,暴露了本港在發展文化旅遊上長期存在的問題。

香港旅遊業發展涉及不同政策局,政出多門。「本地遊」一直處於真空層,未被正式納入旅遊政策,更別提持續投入資源作統籌和推廣了。無論羅馬池還是魔鬼山,保育與旅遊都應高度結合,政府跨部門協作,用旅遊思維對待珍貴的本地資源,在保育同時將其設計成為打卡熱點,一石二鳥,豈不快哉?

上圖: 雜草叢生的缽甸乍炮台遺跡。

(本欄隔周四刊登)

撰文: 姚柏良 香港中國旅行社副董事長
欄名: 旅友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