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歷史遺跡|主教山配水庫見證九龍供水史 天然取水到用「泵」再過渡至「無泵」

發佈時間: 2021/01/10

位於深水埗的主教山配水庫地下蓄水池塵封多年,內部面貌因水務署平整工程而意外曝光,罕有的羅馬式結構引起外界探討其由來。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理事馬冠堯翻查政府檔案後發現,該地下蓄水池的落成,正好見證九龍由天然取水到用「泵」供水,再過渡至「無泵」供水的歷史。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HILL00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HILL00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HILL003.jpg"}}{{/hket:inline-image}}

馬指,九龍居民早年靠從井溪、舢舨等取水,至1880年代衞生工程專家翟維克獲派來港處理供水問題,經研究後他於1890年寫下「九龍供水計劃報告」,至1895年12月起,九龍利用泵水工程供應食水。至1907年起,水源全來自水塘引水道,翌年由泵供水結束使命。

馬續稱,當年興建九龍水塘時,預計人均日用水量為46公升,時至2019年,人均淡水用水量卻大增至132公升,認為市民宜透過主教山歷史,汲取缺水教訓。他並強調,今次事件亦反映當局應研究分類拆卸,同時宜為物料做分析,助他日保育。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創會主席黎廣德則說,本港只有古物事務監督一人有權決定建築物是否屬法定古蹟,2007年前,該職位由民政事務局局長擔任。惟在2007年發展局局長由林鄭月娥擔任起,監督一職改為由發展局局長兼任。

黎批評,發展與保育常存衝突,形容改制猶如「精神分裂」。他建議,古物事務監督一職改回由民政事務局局長擔任,另古諮會亦應改革成法定組織,而非僅諮詢組織,增加保育團體在當局決策時的角色。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HILL00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HILL00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HILL006.jpg"}}{{/hket:inline-image}}

 

另外,CACHe理事陳智遠稱,民間積極參與保育運動,有利公眾更深刻理解古蹟,例如有團體利用電腦技術模擬蓄水池有水面貌,又有中大碩士生曾就蓄水池作研究,反映古蹟不一定是古諮會專家專利,民間也可出一分力。

撰文:李嘉慧
責任編輯:蔡少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