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疫下減社交鬱到病 23%人達需關注或治療級別

發佈時間: 2021/01/22

疫情期間港人情緒受困擾,一項調查顯示,有23%港人的抑鬱情況達到需關注或需接受治療程度,創歷史新高,跟疫情減少與人接觸、及擔心患病有關,而女性及18至44歲組群都較高危。學者建議,可多做運動排解負面情緒,並與親友以電子媒介保持聯繫對抗孤獨感。

香港心理衞生會去年8至9月訪問1,336人,結果發現,61.7%指近半年壓力來自疫情,主要是疫情減少了與人交往的機會(65.6%)、增加對自己及家人患病的憂慮(59%)及應付疫情的種種工作亦令自己疲於奔命(34.1%)。

當中有27.5%屬輕度抑鬱;14.6%的抑鬱程度則為「中等」級別,屬「應關注」級別,較2018年調查升3.2個百分點;而8.4%人達「較大至嚴重」級別,即可判定為患有抑鬱症及需接受治療及輔導,較2018年調查升1.7個百分點;另有8.9%人抑鬱與焦慮並存。

女性較高危

此外,調查亦發現,有65%女性的壓力來源為疫情,較男性的54.5%為高;45%女性有抑鬱症狀,同樣較男性的40.8%為高。按年齡層來看,18至44歲有抑鬱症狀的比例,均超過50至60%。而在疫情期間做「負重運動」、「伸展運動」或「帶氧運動」的頻率與疫情前比較,均減少20至30%。

香港心理衞生會執行委員會委員、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守信表示,抑鬱症常見的病徵包括出現憤怒情緒、失去快樂感覺、有負面及悲觀思想、感內疚自責、有自殺念頭等。

該會總幹事程志剛指,女性在家中多扮演重要角色,市民長期留家抗疫,要懂得處理與家人的互動,避免在討論時激起負面情緒,又指雖然疫情減少社交機會,但可善用網上平台、社交媒體等,與親友保持溝通,減少孤獨感。

編輯:林子豐

美術:招潤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