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中大研究 | 炎症性腸病新症10年多30倍 增腸道惡菌食物添加劑成元兇

發佈時間: 2021/01/28

所謂病從口入,原來不只進食不潔食物會造成的肚痛。中大一項研究發現,攝取含食物添加劑的食物如雪糕、花生醬等,也可造成腸道微生態失衡,從而誘發「炎症性腸病」。其中,克隆氏症可導致由口腔至腸道的消化系統發炎、潰爛,腹瀉等症狀更會伴隨一生。

4成港人腸道失衡 , 差如新冠患者 , 中大研新配方 , 助增抗體 , 詳情即睇【下一頁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按13間公院數據估計,目前全港約有7,000名炎症性腸病患者,10年間新症增30倍,當中一半為克隆氏症。此外,中大又與29個國家合作建立國際流行病學數據庫,發現香港、澳門及廣州的炎症性腸病新症全亞洲最高。她指,炎症性腸病以往被視為「西方病」,但近年本港此病新症急增,遂展開研究調查成因。

壞菌含量增可致腸道微生態失衡

研究團隊首先在健康人士及克隆氏症患者中各找54人對比他們的腸道菌群變化,結果發現克隆氏症患者的腸道中,一種名為「奇異變形桿菌」的菌含量較正常人的5.6%異常增多,達18.5%。此菌異常高的比例,可致腸道益菌含量減而壞菌含量增,從而引致腸道微生態失衡,甚至炎症性腸病。

{{hket:inline-image name="12031d54-deef-4bf7-8564-3e57f3a9e514.jpg"}}{{/hket:inline-image}}

研究團隊表示,炎症性腸病目前無法完全根治,症狀會伴隨一生。

研究團隊遂調查克隆氏症患者飲食習慣,發現患者的食品添加劑及乳化劑攝入量,均較其親屬及正常人高。團隊再作研究,發現乳化劑會促腸道惡菌增,同時抑制益菌生長,破壞腸道菌群平衡,誘發炎症性腸病。研究又發現,該病多在20至40歲,或60至80歲期間發病。

高風險食物

  • 雪糕
  • 餅乾
  • 奶皇包
  • 啫喱
  • 花生醬


食物添加劑

  • 乳化劑
  • 反式脂肪
  • 代糖
  • 高果糖漿穀物糖漿
  • 香精
  • 食用色素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麥詠欣指,炎症性腸病目前無法完全根治,症狀會伴隨一生,只能靠類固醇、生物制劑或手術等抑制。黃秀娟則說,團隊計劃就該病會否有遺傳性等作研究,建議市民平日進食前留意食物成分,減低患病風險。

撰文:李嘉慧
責任編輯:陳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