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食物添加劑 致腸道菌失衡 炎症性腸病 新症10年激增30倍

發佈時間: 2021/01/29

腸仔、午餐肉及奶皇包等常見食物,原來會致肥之餘,當中的食物添加劑更威脅腸道健康。中大研究發現,本港10年間「炎症性腸病」新症增30倍,屬全亞洲最高,而不少加工食物含乳化劑,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增患此「不治之症」的風險,其中克隆氏症可致消化系統發炎、潰爛,腹瀉等症狀將伴隨一生。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表示,炎症性腸病以前被視為「西方病」,但本港在2000至2010年間,新症增達30倍,料本港現有7,000名炎症性腸病患者,當中一半為克隆氏症。而中大又與29個新興工業國合作建立流行病學數據庫,發現香港、澳門及廣州的相關新症,冠絕全亞洲,遂展開研究調查。

壞菌增多易誘發

研究團隊首先在健康人士及克隆氏症患者中,各找54人對比其腸道菌群變化,結果發現,克隆氏症患者的腸道中,「奇異變形桿菌」的菌含量較正常人的5.6%多,高達18.5%。報告指,當腸道有高菌含量的奇異變形桿菌,會使腸內益菌減而壞菌增,致腸道微生態失衡,易誘發炎症性腸病。

研究團隊其後調查克隆氏症患者飲食習慣,發現患者的食品添加劑及乳化劑攝入量,較其親屬及正常人高;又發現雪糕、餅乾等常用的乳化劑,為加速腸道發炎的元兇之一,食用者易因此誘發炎症性腸病。

黃秀娟又指,該病多在20至40歲、或60至80歲期間發病,但原因未明,建議市民減少進食午餐肉等高危食品,平日也要留意食物成分。

記者︰李嘉慧

編輯:林子豐

美術:招潤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