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大新市場觀點】政府應該加稅和發債嗎?

發佈時間: 2021/02/25

政府本年度財政赤字埋單或接近2,800億元,相當於去年本地生產總值10%,令財政儲備由上年度近1.2萬億元減少至9,000億元。面對減輕疫情打擊、振興經濟的需要,到底應該進一步運用政府多年來累積的財政儲備,為市民和企業提供更多支援呢?還是應該發債應付所需?還是有其他選項?

儘管財政儲備減少至9,000億港元,香港實際上仍然是底子相當豐厚的一族。假設政府喪失一整年的收入,儲備仍足以支付政府全年開支有餘(政府預算下年度開支約7,300億元),因此就算疫情令政府收入減少(估計仍接近6,000億元),政府還是有一定空間,為刺激經濟再增加一些非經常性的開支。

而且,9,000億元儲備並非政府僅能調動的資源。政府把財政儲備交由外匯基金管理,除了投資保值,同時還可協助捍衞聯繫匯率,為本來已有百分百美元資產支持的2萬億港元貨幣基礎,提供額外保護。而外匯基金除了2萬億港元貨幣基礎和9,000億財政儲備,尚有超過8,500億元的滾存投資利潤(另外逾6,000億元為銀行和其他政府基金及法定組織的存款或負債)。除了貨幣基礎的支持組合,財政司長法律上有權調動其餘資金,在不影響港元匯價和香港金融體系的前提下,作其他用途。

再者,2萬億港元貨幣基礎中,有超過一半實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量化寬鬆等因素流入香港的資金,主要由外匯基金發行的票據及債券所吸納。即使有以千億計的龐大資金外流,也大可透過贖回這些票據來應付。以過往香港面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等的經驗來看,目前外匯基金應付外來挑戰聯匯的能力,相信早已遠勝當年。

因此,在前述可動用的外匯基金資源中,財政儲備加上外匯基金滾存利潤料超過1.7萬億港元,政府可考慮作為疫情後推動經濟復甦的資源。即使未必再推出如前幾輪逾3,000億港元的大規模防疫抗疫紓困措施,政府尚有一定實力協助市民在疫情後重振經濟,而不至於左支右絀。

假如擔心外匯基金規模減少,會增加聯匯受衝擊的風險,或許可以考慮在不違反相關規定的前提下,由政府發行類似內地特別國債的特定目的債券,用於疫情相關的特殊開支,不用作其他政府的經常或非經常性開支;外匯基金則用滾存盈餘認購這些債券。到幾年後經濟完全復甦,政府財政復見盈餘,便再逐步連息償還這些特殊債券。這樣既不會減少外匯基金規模,也能調動外匯金應付目前所需,或許是兩全其美的一個方案。

更多大新市場觀點:>按此<

=================

本文所載資料為大新銀行或其聯屬公司之觀點,截至本文日期,相信相關資料來源乃屬可靠。投資涉及風險。銀行對任何數據或預測的準確性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保證。本文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建議、要約或招攬。

(資料由大新銀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