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慢性假性腸梗阻|少女身高1.68米體重不足66磅 一食就肚脹求醫2年始證患罕見腸病

發佈時間: 2021/03/06

不少愛美之人都會用多種方法減肥,卻也有人只想增磅。內地一名19歲少女身高達1.68米,體重卻不足66磅,起初被醫生診斷為厭食症,但她表示自己仍有食慾,只是進食後肚脹難受,即使四處求醫亦不果。最後,她被確診為罕見病「慢性假性腸梗阻」,醫生為她整合治療後病情漸有起色,2個月後體重回升至約77磅,她高興地表示:「今年夏天,我想吃我們重慶的麻辣小龍蝦。」

據《澎湃新聞》報道,19歲少女小玉身高1.68米,但體重不足30公斤(少於66磅);家人初時以為她只是營養不良,近2年帶她到重慶、成都、北京多地求醫,惟多次檢查後均未能找出病因。至半年多前,她到上海市一醫院求診,向醫生展示近2年來所服用的藥物,包括腸內營養粉劑、消化酶、促動力藥物、刺激性瀉藥、抗焦慮/抑鬱藥物及人工周期等,難受地表示:

「有人說我是厭食症,可是我甚麼都想吃,我只是一吃就脹到受不了,慢慢就瘦成這樣了。」

手術治療後體重不升反跌

小玉指出,她曾於2019年被某醫院診斷患有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症及橫結腸下垂,需要接受橫結腸部分切除術;她手術前體重達45公斤(約99磅),手術後肚脹情況卻更嚴重,直言「連一丁點食物也吃不下」,體重急速下降。

證患罕見腸病

主診的結直腸病專科主任李寧安排小玉住院,接受小腸造影及結腸功能磁共振檢查,再結合病歷、臨床及檢查結果,終於發現小玉所患的並非厭食症,而是一種在內地發病率僅為10萬分之0.2的罕見病:突發性全消化道動力障礙 — 慢性假性腸梗阻(Chronic Intestinal Pseudo - Obstruction,CIP)。

李寧指出,此病的患者會有以下症狀及變化:

(點擊圖片放大)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7.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jpeg"}}{{/hket:inline-image}}

治療後病情有起色  體重回升有胃口

對此,李寧採用以微生態治療為核心的多學科整合治療策略,首先為小玉置入小腸減壓管,緩解小腸梗阻症狀,然後使用多種促進腸動力的藥物,最後通過周期性腸道去污聯合菌群移植治療小腸細菌過度增殖,減少小腸產氣菌群量,提升腸內營養耐受性,促進腸動力恢復。

整合治療2個月後,小玉體重增加至35公斤(約77磅),消化道動力亦有顯著改善,體力也有所上升;治療6個月後,進食的熱量已達到目標量的7成,腹脹痛症漸有緩解,僅需間中服用補充品幫助排便,她開心地表示:「今年夏天,我想吃我們重慶的麻辣小龍蝦。」

慢性假性腸梗阻小知識

美國罕見疾病組織網站資料,當地每年僅有約100名孩童確診患有慢性假性腸梗阻,惟因臨床認知不足,難以診斷病症及容易誤診,故未知真正確診者人數。慢性假性腸梗阻主要分為2種:

原發性—慢性假性腸梗阻:主要是腸壁平滑肌或腸肌神經叢病變所引致,可再細分為先天性、家族遺傳性及突發性。孩童患者多為原發性及突發性。

繼發性—慢性假性腸梗阻:病因較廣闊,可繼發於多種疾病,例如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硬皮症、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內分泌失調(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神經系統疾病(帕金遜症、多發性系統萎縮症等)、類澱粉沉積症、乳糜瀉等;亦有機會由病毒感染或由藥物影響引發。成人患者多為繼發性及突發性。

現時並無特定治療方式,醫生會按照患者的病因而訂下治療方案,包括調整飲食、全靜脈營養治療、腸道餵食、藥物治療及手術等。

 

媽媽堅稱食物放冰格不會變壞 煮半年前冷藏肉兒子食後肚瀉,詳情即睇:【下一頁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賴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