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專家評估無關疫苗 毋須叫停接種 6旬漢打科興後亡 3條心血管幾全塞

發佈時間: 2021/03/04

63歲男子接種科興疫苗2日後死亡事件,專家委員會初步研判,認為與疫苗無關。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稱,解剖後發現死者有嚴重冠心病,3條血管幾乎全塞,一致判斷與疫苗無直接關係,毋須煞停接種,但最終結論仍待詳細解剖報告和死因庭研訊再作判斷。惟受事件影響,有接種中心指,原已預約昨天接種的市民,有2至3成「甩底」,亦有中心約有10名市民諮詢醫護後棄打疫苗。

專家委員會昨召開緊急會議,共同召集人孔繁毅會後指,初步索取解剖資料顯示,死者有嚴重冠心病,3條血管出現嚴重閉塞,一致認為事件與疫苗接種無直接關係,不會煞停接種;另一召集人李卓廣料當局1至2周後將有詳細解剖報告,委員會將再審視。

最終結論仍待解剖報告

對接種疫苗會否誘發或加劇長期病患者的病情,李卓廣指,外國無相關數據,且涉事死者本身有多重嚴重慢性疾病,亦曾懷疑有缺血性心臟病情況,入急症室時血壓極高,上壓190、下壓130;解剖後更見3條血管閉塞70%至100%,意味不接種疫苗都可能會死亡,惟最終結論仍要待詳細解剖報告,而家屬能否索償,則視乎死因庭裁決。

對哪種異常情況才會被判斷為跟疫苗相關,孔指,一般為接種後30分鐘內出現的症狀,包括嚴重過敏反應、及部分已知的副作用,如吉巴氏症、面癱及橫貫性脊髓炎等。

二人亦多次強調,疫苗小冊子有特別因應藥廠提供的資料,提醒準備接種市民如有未受控的嚴重慢性病,並不適宜接種。孔指,一般人若不煙不酒,毋須先做身體檢查亦可接種,但慢性病患者可按病情數據判斷,認為嚴重長期病患者「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有病」,且定期覆診亦會知病情是否受控。

對接種中心有無相關責任,孔形容死者「自己行入中心接種」,自身有一定責任;而接種中心的護士一般只會查問過敏或藥物敏感病史,但無責任查問長期病等病歷,故非行政漏洞。

科興董事長尹衛東昨稱,接種後出現反應的原因,由當地衞生部門決定,對疫苗整體安全性充滿信心。

死者生前接種的官涌體育館接種中心,其醫務總監郭寶賢昨表示,昨上午約有3成至一半已預約人士「甩底」,10多人諮詢醫護後拒接種。但到下午再澄清,整體接種率仍達95%。

而營運九龍灣體育館接種中心的中卓醫務集團,主席曾華德指,過往日均約有1,100至1,400人接種,昨目測少了2至3成人,有1名市民指到場後看新聞感擔憂而拒接種。

南韓2長期病患 接種阿斯利康後亡

除本港外,日本及南韓先後發生接種疫苗後死亡事故,涉及本港已訂講的兩款疫苗。南韓昨1日內有2名長期病男患者死亡,他們有心臟病、糖尿病或腦血管病等問題,接種阿斯利康後有口齒不清、發燒等情況;日本則有60歲女士前日接種BioNTech(復必泰)後死亡。兩國政府正調查相關事件與疫苗關係。

何謂病情穩定 長期病患無所適從

科興疫苗的社區接種中心昨續開放打針。預約了昨晨在官涌體育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打針的72歲陳先生指,他曾因心臟問題「通波仔」,覆診時其家庭醫生不反對他接種,故他昨亦如常到來,而期間中心有問他病歷,他亦再致電醫生確認。

陪同70多歲丈夫接種的徐太指,丈夫本身有「三高」,但未就打針特別諮詢醫生,相信政府指死亡事件未必與接種相關,故如期接種;而80歲孫先生稱,全球疫苗供應緊張,對接種品牌不能「太講究」,其女兒亦指有諮詢醫生,認同科興副作用較低故較有信心。

死亡事件前後 均有不少查詢

但不少長期病患者卻指,港府從未詳列不宜接種的條件。糖尿天使創辦人余雁薇指,昨晨接獲10多名患者查詢能否打疫苗,但因政府無清晰指引,包括究竟甚麼是「糖尿病慎用」或「病情穩定」的定義等,病友感無所適從。

心臟病組織「關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指,昨接獲病友查詢,只能建議他諮詢醫生,認為政府需有清晰指引,尤其哪種疫苗臨床上較適合長期病患和長者。

香港哮喘會主席陳永佳指,死亡事件發生前後,均接獲不少查詢,認為政府需詳列接種的不適症狀,「很多病友有複合病症,藥廠要多畀資料。」

復必泰14萬名額 預約首數日全爆

復必泰疫苗昨首日開放預約,提供14萬個預約名額,接種期由本月10日至30日。截至昨晚8時半,7間醫管局社區疫苗接種中心首數日預約均額滿,當中以九龍城區接種點最受歡迎,21日接種期中全數滿額;其次是深水埗區接種中心,有13日均滿額,最快亦要本月16日才可提供接種。目前以北區接種點空缺最多,僅4日額滿,最快3月11日可接種。

日前灣仔接種中心因醫管局拒批公院醫護兼職,而鬧「人手荒」。醫管局總行政總理劉家獻昨表示,正審視有無額外人手,可以到接種中心協助機構,各聯網會視乎人手安排和人力資源,酌情安排醫護外間工作,重申早前拒批是希望醫護休假時有充分休息。

中心經營者、「醫護誠信同行」主席林哲玄指,明白局方擔心人手問題,惟中心申請大量人手實際是為攤分工作量,令每人每周「更數」減少,「每2至3日才動員1名公院醫生,且在休假時兼職,對公營系統壓力不會很大。」

記者︰脫芷晴、李明佑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