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養生先求淡化執着,再求放下

發佈時間: 2021/03/05

養生先求淡化執着,再求放下

佛陀教導我們要放下各種執着才能離苦得樂,最大的執着是「我」,一個強烈的「我執」會產生愛、憎、貪等等,帶來現世和未來的惡因惡業。

最近多謝一位朋友分享一位藏傳佛教導師的教導,談到要得到內心富足,便要學習淡化執着,因為無論對任何事物、感情、財富等等,太執着必然會帶來痛苦,我們可以嘗試透過深觀無常、培養善念、知足少慾去淡化執着,最終目標是放下。

現代科學進步,大大增加了我們感觀上的真實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感覺很強,令我們更執着於一個現世的「我」,為我追求擁有更多,也更加怕死怕病,容易忽略了精神上、靈性上和宗教上的層次問題。

宗教也難免不世俗化,很多人開始時都是希望從宗教裏找到解決世間煩惱的方法,所以現在很多注重管理情緒的修行、覺醒、正念、靜坐之類,較少注重各宗教尋根、來生問題和靈性升華的探索。神職人員和僧侶或多或少都要做些心理輔導的工作。

中醫讀物有提出正確的觀念,可能比昂貴的藥物或有風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病者防範和消除疾病。

正確的觀念會帶來正確的決定和行為,可以預防許多疾病和避免藥石亂投。健康的根本在心,心淨會帶來身淨,生病時不要有太多怨恨、憤怒、不甘、過分擔心或自暴自棄,保持心理安定,血氣自然會較暢順,病情就會消失或退減。如果病情屬於先天或遺傳性的,能淡化對我和這個身體的執着。

聖嚴法師在沙士時曾經這樣說過︰「把疫情交給專業的醫衞設施,把生命中的難關付託給各人的宗教信仰。」身體本來就有自我修復能力,健康的心態在養生和治療中都有直接的正面作用。

完稿前剛看到電視在播放一集社會時事專輯,訪問了幾位在疫情下失去工作的人,他們的年齡、性別、知識和職位都不同,但他們在失業期間都保持着正面的人生態度,尋找不同的義工崗位,一方面保持自己的工作狀態,不倦怠;一方面回饋社會和不虛度時間。

他們在佛教徒眼中都是菩薩,因為他們的行迹就是如何面對世間疾苦修行的開示,利己利他,在逆境中保持健康積極的精神狀態。(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