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家居意外|父母用枕頭填床罅以為安全 10月大BB跌入床罅窒息亡|附3大安全貼士

發佈時間: 2021/03/19

寶寶的睡床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早前,內地一名10個月大的嬰兒不慎掉進床與牆壁之間的縫隙,導致窒息身亡。事件中,嬰兒父母被發現僅用枕頭堵塞床邊縫隙,而照顧嬰兒的保母則被質疑曾拿走枕頭,雙方各執一詞成羅生門。香港衞生署早前分享,要避免嬰兒窒息,需締造一個安全的睡床環境,並提供3個貼士以免招致危險。

1歲B過年被親戚餵食花生糖,狂咳嘴唇發紫揭氣管阻塞窒息,詳情即睇:【下一頁

綜合內媒報道,廣東深圳一對袁姓夫婦白天工作忙碌,為讓家中孩子有適當的照料,在去年11月起,就透過家庭服務平台「天鵝到家」聘請一名保母,在白天照顧家中10個月大的孩子樂樂,而晚上則由夫婦二人陪同樂樂睡覺。

去年12月1日中午12時半,保母發現原本睡在床上的樂樂不見了;袁先生幾經尋找,赫然發現樂樂掉進床與牆壁之間的縫隙。當時,袁先生馬上為樂樂進行人工呼吸,並報警求助,惟送院後仍搶救不治。

(↓點擊圖片放大↓)

  • {{hket:inline-image name="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800x1197_6051d5c02f5a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800x457_6051d5dc1f674.jpg"}}{{/hket:inline-image}}

雙方各執一詞 事件仍在調查

袁先生表示,案發當日上午8時許,自己把樂樂交給保母後就出外送長子上幼兒園。10時多回來後,先把飯菜交給保母處理;他眼見樂樂房門緊閉,向保母詢問後得知樂樂正在睡覺,就沒有進去打擾,直接跟太太到客廳工作。其後他才發現樂樂不幸掉進床縫,當時樂樂的口鼻正好抵著床沿,全身已經發涼。

他指出,因為租住的房子無法改變結構,事發房間窗沿向內突出,導致床頭無法像床尾一樣與牆壁貼近,所以一直用大枕頭塞住床頭處的大縫隙,避免孩子掉下去,

「她來的第一天我們就跟她說了……但是出事的那一天大枕頭就被保母拿走了。」

他稱警方再次到現場調查時,保母卻說枕頭是放到床尾的縫隙,

「那個縫隙從大到小,從床頭到床尾。我傻啊?有大縫隙不塞,我去塞小縫隙嗎?」

不過,保母反指袁先生常閉房門,且案發當日袁先生曾兩度探頭查看樂樂情況。他們發現樂樂掉進床縫後,樂樂雙手仍是暖和;進行人工呼吸時,樂樂鼻孔流出血和奶。她又強調,平時樂樂睡床中間,所以枕頭是放在樂樂頭頂附近、床尾靠中間的縫隙,堅稱自己絕對沒有拿開枕頭。目前事件仍在調查中,至於針對保母在此事中是否存在過失,警方已再次到現場取證。

3點安全睡眠貼士

與嬰兒睡眠相關的意外時有發生。根據香港衞生署資料顯示,除了嬰兒猝死症外,窒息亦是其中一個常見導致嬰兒死亡的原因。要締造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除了要保持嬰兒衣服輕巧,並須保持房間無煙、空氣流通及溫度適中外,亦可留意以下3個與睡床相關的貼士,以免引致危險:

(↓點擊圖片放大↓)

  • {{hket:inline-image name="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d324f300-fd55-481f-8ac3-42a3dbdd25ae.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4e379f9-ea34-4f62-afd9-4ffdafa02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1f06f36-6d36-4014-a965-b30ba97ac52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0ab3a18-1e18-41d7-9a90-89f6a234c992.jpg"}}{{/hket:inline-image}}

3歲孫女食香口膠鯁喉陷昏迷,冷靜婆婆急救拍背救孫一命,詳情即睇:【下一頁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

撰文:陳樂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