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抓緊中風發生後半年黃金復康期 遵從物理 職業 藥物 三方治療

發佈時間: 2021/03/26

中風對於享受著退休生活的老人家,或是如日中天的青壯年人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它帶來的不僅是肢體上、言語上的障礙,部份患者甚至會因腦損傷而出現記憶力及專注力下降等後遺症,令中風後的生活一蹶不振。然而,中風並不是患者人生的盡頭,只要抓緊復康的黃金時間,積極接受物理及職業治療,再配合一些修復腦功能的藥物,將有助減輕中風後的影響。

中風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前者約佔整體個案約四分之三。腦神經科專科李可倫醫生指出,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是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因素,故此患有慢性疾病或心臟病的老人家出現中風的機會就更大,以心房顫動為例,併發中風的風險就比一般人高五至七倍。而中風的影響視乎腦部哪個區域受損,他舉例,假如破壞語言區域就會令人表達能力下降,無法正常表達;當運動區域受損,身體就會出現無力,甚至肢體殘障。

中風後半年復康關鍵
然而,並非所有中風患者病發前意識到其嚴重性,近年常被提及的「談笑用兵」概念,就是提醒大家中風前的先兆,例如談話時表達含糊、笑起來表情不對稱、肢體不能如常郁動等等。李醫生表示,一旦遇到類似情況,便要盡快在所謂「黃金四小時半」內求診:「特別是缺血性中風患者,在這段時間內接受溶栓治療,能夠減低殘障風險及死亡率。有研究更指透過磁力共振,可以準確找出缺血位置,再進行導管手術取走血塊,為患者爭取更長黃金治療時間。」
李醫生曾經遇過一名年約五十多歲的男患者,對方某天突然感到說話不自然,右半身乏力,良久又回復正常,起初這名患者並沒有為意其嚴重性,結果在八小時候才到醫院求診。結果,醫生診斷這些徵狀是缺血性中風所致,經過一輪治療,他的情況未有明顯好轉,更感到反應變差及專注力下降等問題,最終醫生鼓勵他多接受復康治療,再配合一些修補腦功能藥物,才有效減低這些中風後遺症。

藥物助修復腦部功能
無可否認,中風帶來的身心影響是不可言喻,就算來不及捉緊黃金治療時間,但不代表患者無法再接受治療,尤其近年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的進步,有助中風患者回復昔日生活質素。李醫生稱,中風發生後3至6個月是黃金康復期,患者應積極投入物理、職業治療及定期運動,改善平衡及活動能力;藥物治療方面,一些修復腦功能的藥物例如「胞磷膽鹼」可以改善記憶力、空間感及專注力,有助預防中風後誘發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此外,患者亦要繼續服用藥物控制「三高」,避免再次出現中風。
不過,中風的復康過程往往不如想像中順利,復康訓練的依從性就是一大障礙。李醫生解釋,部份中風患者經歷一段復康療程後會出院回家,之後或因各種原因,例如缺乏家人陪伴、交通上的不配合或者懶惰,而未能跟足醫生指示接受復康訓練,康復進度自然會被拖慢。他勸喻患者,儘管頭半年的復康療程或較辛苦,但也要努力接受訓練及運動:「若然等到情況太差才開始運動,成效絕不會像復康初期般好,生活質素亦因此難以維持。」
李可倫醫生提醒,中風的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ok1006596Copy.jpg"}}{{/hket:inline-image}}

▲腦神經科專科李可倫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