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活肝移植|6旬母吐血排血便揭患肝硬化 貧血女兒食鐵丸打針捐肝救母

發佈時間: 2021/04/04

器官捐贈在華人社會尚未普及,不少患者等不及移植手術就病逝,較幸運者或可依靠家人活體器官捐贈,獲得續命機會。台灣一名6旬婦人早前因吐血被送入院,檢查後發現患有肝硬化,肝臟移植屬唯一救治方法。其任職護士、患有缺鐵性貧血的女兒自薦捐肝,不惜服用鐵質補充劑及打針補鐵,最終成功捐出65%肝臟,救回病重的母親。

綜合台媒報道,於台灣任職護士的張淑明現年41歲,已於醫院工作16年;其母年屆68歲,長年患有丙型肝炎,過往曾因工作壓力令肝功能指數超過500(正常值為40以下),經長期治療與追蹤下病情總算回復穩定。然而,去年某天,張淑明突然收到母親傳來短訊稱「好像發燒了,覺得人不對勁」,回家後驚見對方吐血,隨即將她送院救治。

揭患肝硬化需換肝

張母抵達醫院後再度吐血,並排出血便;經檢查發現其肝門靜脈堵塞,胃和食道有靜脈曲張,隨時會二度破裂吐血,甚至肝性腦病變昏迷,由肝硬化變成肝癌。醫生坦言情況不樂觀,唯一救治方法是盡快進行肝臟移植。

去年11月,張母接受醫院的肝臟移植評估,並從其子女中篩選出適合肝臟移植的人選,結果張淑明及妹妹都合符資格。但張淑明不忍由妹妹承受開刀手術的痛苦,遂接下活肝移植的重任。

張淑明指出,母親自小就很疼愛她與妹妹,她憶述年少讀書時,母親不辭勞苦跨區來回接送;她與丈夫婚後工作繁忙,母親也幫忙照顧她的兩名小孩。有次其中一名孩子發燒,母親下班後趕回家幫忙煮晚餐,她既背著1歲的孩子煮飯,同時又要照顧另一名孩子,令她十分感激媽媽的付出,

「看到那一幕好心疼我的母親,恩情永遠記在心中。這回要活肝移植,心中難免害怕,但是失去至親可能會後悔一輩子,對母親的孝心就是我堅強的理由。」

服鐵質補充劑、打針補鐵捐肝

張淑明透露,母親一向心疼子女,從沒開口要求他們捐肝,但她亦心知母親很想活下來,與子孫一同生活。她表示雖然自己與母親血型不同,但可以進行血漿置換;而她本身患有缺鐵性貧血,她遂連續2個月每天服3顆鐵質補充劑,手術前再補打2針鐵劑,使血紅素從8.8升至10.1,符合捐肝資格,成功將65%的肝臟切除捐給母親。

↓ 點 擊 圖 片 放 大 ↓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1.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2.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3.PNG"}}{{/hket:inline-image}}

疤痕成救母印記

手術後,張淑明的腹部留下一道長達20厘米的L型疤痕;但她天性樂觀,未有因此而感到不快,反而眼見母親捱過復原療程,氣色不再暗沉泛黃,令她認為一切都是值得,

「我肚子上有兩個傷口,一個是當媽媽的傷口、一個是救媽媽的傷口。疤痕讓我感到很驕傲,這是我盡全力把媽媽救回來的印記。」

重新活過來的母親也很感激張淑明的拯救,為她感到十分驕傲,並笑言大家現在是「肝姐妹」,她日後會好好愛惜身體,

「經過這次手術,看到女兒的勇敢、細心,是身為護士的特質,我以她為榮!這個新肝是女兒用生命換給我的,我會好好珍惜。」

活肝捐贈小知識

在本港,據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網站資料,過往幾年的屍肝捐贈數目甚少,平均每年僅20至30例。根據病者的血型,一般需等待12至36個月,或更長的時間。而在瑪麗醫院等候肝臟移植病者中,約40%在等候屍肝期間死亡;在深切治療部的危殆病人,更只有少於10%及時得到屍肝捐贈。

按照現今醫療技術,已可從活人身上取出部分肝臟植入接受者體內。雖然活體肝臟移植手術是一項高風險的手術,但在嚴重缺乏屍肝供應的情況下,此手術能有效治療病情危重的肝衰竭病人。至於移植肝臟的大小,取決於捐贈者與接受者的體型配對:左邊肝臟(大約35%)或右邊肝臟(大約65%)都可以移植。手術後,捐贈者剩餘的肝臟在2至3個月內即可增生至原來的大小。

捐贈及接受肝臟移植前,捐贈者及接受者均會接受連串檢驗及評估;中心提醒兩者均須格外小心權衡利益和危險。

過重、膽固醇過高易致肝硬化 拆解脂肪肝高危人士+護肝方法,詳情即睇:【下一頁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賴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