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疫情反令電子醫療進步 專家倡科技助基層護理

發佈時間: 2021/04/14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令不少人開始接觸電子醫療,例如遙距問診、遙距復康及遙距配藥等。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在一個線上論壇上表示,雖然大部分患者表示,疫情過後會傾向回復面對面問診,但業界仍可探討如何讓診斷過程如化驗及放射性掃描等,利用科技滲入基層醫療,從而制定更精準的健康護理方案,並拉低診斷成本。

電子病歷系統變「流動」 私隱問題難跨境

馮康醫生在世界編輯人論壇及羅氏藥廠健康雜誌Dia:gram合辦的「傳媒論壇2021」上表示,本港的公營醫院早已建立電子病歷系統,近年更能與私營醫療機構,甚至社區安老院互通病歷,為電子病歷系統建立了良好的基礎。疫情更推動系統「升級」,可以流動通訊設備查閱系統紀錄;醫管局和其他醫療機構亦相繼推出遙距診症、復康以及上門送藥等服務。

不過,要進一步推展電子醫療紀錄,私隱問題仍然是一大難題。馮醫生指出,不少港人在大灣區等內地城市居住或工作,頻繁穿梭中港兩地,如何在不同的司法管轄區互通醫療紀錄是一大問題。至於疫情後能否持續遙距問診的做法,他指有調查顯示,大部分患者在疫情期間,對遙距問診表示歡迎,但疫情過後希望回復面對面診症,「本港地方又細小,估計會回復面對面的模式。」

不同行業加入 推動健康生活

疫情令電子醫療的需求大增,吸引了其他行業的注意,例如保險公司和電訊商等,著手開發應用程式,並與私營醫療機構合作。馮醫生形容,此舉改變了整個生態,「這些新的應用程式不再局限於某種疾病或單一的醫療紀錄,亦包括推廣健康生活模式和態度的範疇。」

將診斷推廣至基層醫療

馮醫生又建議,業界可以探討如何透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支持,壓低診斷過程的成本、變得更有效率,同時令更多人受惠。他說,診斷過程如化驗及放射性掃描等,是醫護人員診症並給予合適治療的其中一環,「本港的公私營醫療機構,可參考內地的做法,擁有較多資源的大醫療機構,為較少資源的醫療機構,透過科技即時提供相關的報告支援,並推廣至基層醫療,讓診斷在健康護理中發揮作用。

{{hket:inline-image name="dr.jpeg"}}{{/hket:inline-image}}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