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兒科醫生自資開設口罩廠 疫情下決意守護大眾健康

發佈時間: 2021/04/20

正當去年新冠病毒還在爆發第一波的時候,我們大概想像不到一年後的今日,口罩店會開至成行成市,花款多得可以用來襯衫,甚至破格舉行選美。去年當下,洪之韻醫生為了解決口罩荒的問題而決定自資開設口罩廠,給香港人一個基本的保護,跟她立志成為兒科醫生的初心一樣--患病的小生命能夠在早期獲得合適醫治,對其影響便可減到最少。

戴着自家品牌胚芽綠色口罩的洪之韻醫生(Emily),在荃灣廠房等候前來訪問的記者,她坦言,因為人人自律戴上口罩的關係,這年來患呼吸系統疾病的小病人少近8成;比起以往在流感高峰期,她留在診所每日朝9晚9診治多至達40、50個症,她說寧可閒着。「我們做醫生有所謂『Secondary Prevention(二級預防)』,即是病人有病時去醫治。最好當然是在未有事已經做好防禦措施,就不會患病。」

多間醫院採用

Emily和丈夫Arnold自資創辦的「華光外科口罩」(Cambridge Surgical Mask),作風一向低調,沒有賣廣告、沒有KOL推介,但其實醫院管理局總部及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等多間醫院,都有在使用。自家出品能成為醫護同業的保障,Emily深感欣喜,皆因前車之鑑。

這位行內著名的兒科醫生,先後在英國劍橋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修讀醫學課程並以榮譽學位畢業後,2003年正好在威爾斯親王醫院任兒科駐院醫生,當時眼見教過她的老師染上沙士需入深切治療部插喉,她覺得不能袖手旁觀。修讀過一年病毒學的她,加入了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是其中一位負責看病歷的醫生。經過她手上的病歷,有一家人同一天死去、亦有前後腳離世,「你會覺得,嘩!這個病真的來得很急,令人好束手無束……」

來到2019年底,傳出發生不明來歷的肺炎;2020年1月,「我們問過很多口罩供應商都說沒有貨供應,更答不到何時才有貨。」Emily開始感到事態嚴重,「如果沒有口罩保護,前綫醫生會死先,我們先死,整個社會就會冧!」憶及沙士的痛,在沒有任何物資情況下,她坦言完全想像不到怎樣打贏這場仗。當時兩夫婦便決定豁出去,從2月底開始計劃自資在香港生產口罩。「我們考慮過,既然有這個能力就嘗試去做吧!如果我們有能力都不去做,那麼誰做呢?做不到才算,至少也試過。」

過程波折重重

藉Emily的醫生背景,工程學畢業、任商業顧問的丈夫Arnold着手電郵至世界各地口罩物料供應商,「開始的時候,知道只要有物料和機器就可以生產,沒有考慮是做生意。」他如今說得輕描淡寫,一波「多」折過程不足為外人道。從起初整個口罩最重要的一層過濾物熔噴布被走數,到已加急訂購的台灣口罩機被當地政府徵用,還有分別負責Set up符合ISO認證無塵間、訓練員工操作機器的人員,因為封關措施而延後來到等等大小問題,兩夫婦都一條心咬緊牙關一一處理好。

口罩廠結果在去年7月正式投產,如以24小時全自動生產的話,可製作最多10萬個醫療級口罩。比起每日所診的症,Emily直言可以幫到的人更多,「從這個角度來看,是符合我做醫生的想法,不是病了來找我,而是我可以讓他不用病。我覺得是這一年最有意義的事。」運作漸上軌道,兩人希望口罩廠繼續Up and running,讓香港人有本地口罩戴,也可保障員工的生計。「到一日,不再需要口罩的時候,我們就功成身退。」

籌款幫助小可仁

擔任逾20年兒科醫生的Emily,自言對小朋友相對肉緊,遇上生命初始患病的孩子,她會更把握時間去醫治或糾正,「因為這樣對小朋友身體的破壞就會大大減低,他們人生的衝擊會很不同。」她的其中一位小病人、也是她同學張醫生的兒子張可仁,在2018年出生後便發現患罕見心臟病「主動脈狹窄」。當病情穩定後的某天,又發現在盆腔附近有一個名為「神經母腫瘤」,並診斷為第4期,脊髓神經綫受到癌細胞壓住,並有癱瘓的危機,癌細胞亦轉移至骨髓。治療需要做手術切除,然後再做骨髓移植及免疫療法。

然而免疫療法的療程單一次要耗上近二百萬,張醫生一家難以負擔巨額醫療費用。於是作為小可仁主診醫生兼其父舊同學的Emily,便主動聯絡了6位醫科教授支持,並連繫中文大學校友慈善基金籌款,結果一呼百應,共籌得1,800多萬元。「遺憾是初期化療曾令本來的腫瘤縮小,及後因有新的身體部位有腫瘤轉移,在接受完第一次免疫療法後,21個月大的小可仁便離世了。小可仁生命雖然短暫,但他的生命影響了其他小孩子的生命,遺愛人間。」

她憶及當年跟小可仁患上同一癌症的小朋友有15位,而這筆善款足夠留給他們接受免疫療法。

撰文︰陸悅

攝影︰林良明

美術︰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