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感染幽門螺旋菌 須致力維持治療依從性

發佈時間: 2021/05/11

隨著醫學界對幽門螺旋菌的認識加深,近年針對這種病菌的藥物及治療組合,已能取得相對療效,超過八成患者於一線治療後可痊癒。然而,如何維持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始終是醫學界的一大挑戰—臨床上部份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見病徵已有改善,就會自行停藥;一些長者在感染幽門螺旋菌同時,亦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結果重覆或忘記服藥的情況時有發生。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周文輝醫生表示,幽門螺旋菌是非常普遍的細菌,主要透過污染的食物及水傳播,感染後未必出現症狀,只有一、兩成人會有病徵,不過由於它會誘發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等併發症,甚至與胃癌有關連,世界衛生組織轄下機構(IRAC)早已經在二十多年前把幽門螺旋菌定為第一類致癌物,故此一旦感染幽門螺旋菌,應及早接受治療。

三合一療法消除惡菌
針對幽門螺旋菌的治療,一般會使用三合一療法:一種抑制胃酸的藥物「質子泵抑制劑」,加上兩種抗生素。周醫生稱,約8至9成患者經過7至14日療程後可達至痊癒,不過部份人或因服藥的依從性而令治療成效下降:「部份患者可能沒有跟足用藥指引而沒有完成療程,例如感到沒有明顯病徵就自行停藥等等,這些都會降低藥物的效果。」
而長者比例上有較多人感染幽門螺旋菌,完成整個療程可說是一大挑戰。周醫生解釋,一般老人家或同時患有不同慢性疾病,每日需要服用多種藥物,偶爾弄錯藥物、重覆或忘記用藥是十分常見,久而久之治療成效就會大減。此外,某些治療慢性疾病的藥物,也可能與「質子泵抑制劑」的藥效相沖,選擇相應藥物時就要更加小心。

謹慎用藥減藥物相沖
周醫生舉例,部份接受過通波仔的老人家術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預防復發,惟這些藥物部份會與「質子泵抑制劑」的成份可能起衝突,減低前者療效,換言之變相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故此,感染幽門螺旋菌的老人家求診時,必須詳細告知醫生本身病史,醫生會因應病情制定相應治療方案,例如挑選適當藥物及或調校劑量,以預防相關風險。
若然一線治療無效,周醫生指可透過轉換抗生素的種類、劑量或服用次序等,療效一般會有所改善,而患者可以接受吹氣測試,以檢測體內是否仍然存在幽門螺旋菌。他補充,若然一直有胃炎或胃潰瘍等病徵、其他病徵如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就應接受內窺鏡檢查,排除其他腸胃道疾病的因素,避免治療有所延誤。
假如家中長者感染幽門螺旋菌,周醫生建議其家人多協助他們用藥及解釋治療的重要性:「必須要令老人家明白,消除幽門螺旋菌的重要性,即使沒有病徵也不代表療程完結,因為這種細菌會與其他疾病例如胃癌有直接關係,應該依時用藥及完成整個療程。而家人本身也可考慮接受測試,確定自己會否感染了該菌。」
周文輝醫生提醒,幽門螺旋菌的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ok_IMG-0722.jpg"}}{{/hket:inline-image}}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周文輝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