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運動時心臟亂跳勿輕視 心律不正可大可小

發佈時間: 2021/05/18

{{hket:youtube id="ZjGOR1PXCO0"}}{{/hket:youtube}}

經常運動可以強身健體,但大家有否試過行山或跑步時突然感到心臟怦怦亂跳,還出現心悸不適的情況,小心可能是心律不正所引發的。心臟科專科醫生黃曜東指出,心臟如果跳得過快或過慢,甚至突然感到一陣亂跳,並伴隨心悸、胸悶、心痛等狀況,有機會是心律不正引發的,當中,心房顫動(房顫)患者更會因為心跳短促無規律導致血液運行不順滯留而形成血塊,增加中風,甚至猝死風險,所以必須防患於未然。

房顫形成血塊 或阻塞血管致中風
人每分鐘的心跳正常速度為60至100次,如果心跳每分鐘少於60次或超過100次,或跳動時出現不規律的情況,便可能患上心律不正。黃曜東醫生不諱言,在眾多心律不正的類型當中,心房顫動可說最為常見,患者每分鐘的心跳可跳升至100次以上,令心臟不能有效地輸出血液。事實上,隨著年紀增長以及心臟機能慢慢老化,患上心房顫動的風險亦愈高。據資料顯示,80歲或以上的長者,每4至5人已有1名房顫患者;另外,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心臟衰竭、心肌炎或心瓣病變等,亦會增加患上心房顫動的風險。「心房顫動的患者會出現短促、極快又連續不規則的跳動,令心臟輸出的血液量大大減少,部分血液更會滯留形成血塊,增加中風的機會,故必須盡早求醫,對症下藥,才可減低併發致命疾病的風險。」

控制心跳同時亦要預防中風
黃曜東醫生指出,房顫的治療方向主要可分為控制房顫的徵狀,以及減低中風的風險兩方面。一般而言,患者除可透過服用抗心律不正藥物及微創導管消融術控制心律過快的問題,或透過植入心臟起搏器改善心律過慢引發的病徵。另外,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血藥(或稱薄血藥),以預防由血塊形成血管栓塞所導致的中風機會。

對於不少人因害怕抗凝血藥的出血副作用而卻步,黃曜東醫生強調,近年不少研究也顯示,服用抗凝血藥減低中風的好處遠遠大於出血的風險,加上近年推出的新一代抗凝血藥,比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的預防中風效果不但更好,而且限制亦較少,出血風險〈包括顱內出血〉也較低,為患者帶來很大好處。「以往用於治療房顫的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雖可有效降低中風機會,但限制及副作用亦不少。病人必須嚴格配合飲食控制,避免進食含高維他命K的食物如綠色蔬菜,否則有機會與藥物相沖,影響藥效,另外,服用華法林的劑量必須控制精準,病人必須定期抽血檢查以調整藥量。幸而隨着醫學進步,近年推出的新一代抗凝血藥物已大有改進,服食後不需特別戒口,也不需定期驗血調較藥物劑量。而且新一代抗凝血藥在預防心房顫動引起中風方面的功效亦證實比華法林優勝,且能有效減低嚴重出血的風險,故近年新一代抗凝血藥已成為預防房顫引起中風的優先考慮方案。唯有嚴重腎病、風濕性心臟病、更換了人工金屬心瓣和中度至嚴重二尖膜狹窄等患者,則不適用新一代抗凝血藥。」

最後,黃曜東醫生強調,無論傳統和新一代抗凝血藥的效用及副作用都略有不同,患者用藥時應與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藥物治療方案,並須按醫生指示依時服藥,才可有效地減低中風風險。除藥物以外,黃曜東醫生亦提醒患者,生活上應避免進行增加出血風險的活動,如足球等屬競技性或撞擊性運動。

{{hket:inline-image name="ok_shutterstock_1647922051.jpg"}}{{/hket:inline-image}}

▲短促、極快又連續不規則的跳動,令心臟未能有效輸出血液,部分血液更會滯留形成血塊,增加中風的機會。

{{hket:inline-image name="ok_shutterstock_256746337.jpg"}}{{/hket:inline-image}}

▲ 近年推出的新一代抗凝血藥,比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的預防中風效果不但更好,而且限制亦較少,出血風險也較低,為患者帶來很大好處。

{{hket:inline-image name="ok-DSCF1477.jpg"}}{{/hket:inline-image}}

▲心臟科專科黃曜東醫生

(資料由心臟科專科黃曜東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