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青山醫院60周年 建體驗館消除誤解 院長:醫學進步不再有入無出

發佈時間: 2021/05/17

今年是青山醫院60周年,一個甲子以來,社會對精神病亦有不同看法。以往不少人都認為「入得青山都嚴重精神病」,可能「有入無出」,但青山醫院院長林明醫生稱,隨着醫學進步,今時今日不少入院病人都可以出院,留院病人亦由30多年前高峰期的2,300人,跌至現時約700人。院方近年更籌建「精神健康體驗館」,期望疫情過去後可盡快開放,進一步消除大眾對精神病人的誤解。

青山醫院在1961年正式開幕,之後經歷數次擴建,由1,000張病床逐步增至1,935張,在1988年更有歷來最多的2,337名病人。現任青山醫院及小欖醫院行政總監林明醫生憶述,他當年甫入行就要「1對200(病人)」,當時要照顧病人起居飲食已不容易,更難與病人建立關係。

病人各有故事 治好滿足感大

精神病人林林總總,各有自己的故事。1999年入職的資深護師鄧志強稱,曾接觸過一名年輕病人「淨係返學前有幻覺」,醫生查問之後,原來因家人給予很大壓力,他不想返學惟有「扮病」,慨嘆「入到嚟未必個個有精神病,但都受壓力困擾」。

院方往後逐步推行以社區為本治療模式,先後推行毅置安居計劃和出院病人康復支援計劃,令不少病人都可重投社區。在本港不少醫院都面臨病床不足下,青山醫院反可減少病床數目至1,100張。林明表示,目前急症精神病患入院平均30日就可出院,更稱病床「夠用有餘」。

林明笑言,治療精神病人的滿足感比一般病人更大,「醫好佢(病人),家人當你神咁拜」,精神科亦由昔日無人問津,到現時醫科生「爭住入」的專科。

前年已落成 疫情致未能開放

病人得以出院,社會的接納必不可少。林稱,醫院每5年都舉辦一次開放日,希望揭開醫院「神秘面紗」,「(市民)入嚟見到都係普通病房,唔覺得好似困住喺山洞」。院方籌建的「精神健康體驗館」早在2019年已落成,當中更設互動體驗室,讓參觀者體驗病人感受,但疫情未幾爆發,體驗館未能開放,今年亦未能舉辦開放日,林期望疫情過後,展館可早日開放,加強社會對精神病患認知。

青山亭外對聯 傳出自「南海十三郎」

體驗館展出多項展品,從中可看到本港精神病治療發展史。入展館前先走過長廊,牆上壁畫取自1964年粵語片《一夜恩情》一幕。當年男主角為知名的甘草演員周驄,戲中他駕車到荒蕪的青山醫院尋找失憶女友。多年來這種距離感令大眾對精神病有不少誤解;而昔日收容精神病患的「癲房」,名稱更反映社會充滿歧視,當年青山區發展為新市鎮並改名屯門區,有居民認為正因外界對「青山」有偏見。

早年醫學界對精神病的診症及療法,如今聽起來亦見駭人,如上年紀50年代要診斷「梅毒上腦症」,醫生要用穿刺針刺入病人腰椎,抽取腦脊液分析;另醫護不時要用約束衣限制病人活動,避免他們自殘,但早年束衣設計臃腫,病人特別夏天時穿上難免不適,千禧年後的束衣則用磁力鎖,設計簡便,使用特製鎖匙亦可加強保安。

體驗館亦模擬昔日在青山醫院後山的「青山亭」,亭外有一副對聯「芳草有情青山不老名花無恙亭院常存」,相傳由上世紀30年代著名劇作家「南海十三郎」江譽鏐所題,他晚年精神失常時曾入住青山,但對聯是否出自才子之手並無實證。青山亭最終在醫院重建期間拆卸,未能「亭院常存」,惟對聯則在館內重見天日。

記者︰李卓謙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