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iBond發行額仍未滿足需求

發佈時間: 2021/05/21

iBond發行額仍未滿足需求

上日提到,政府繼去年10月份重推iBond、即通脹掛鈎債券後(之前曾停發4年),下月會再推歷來第8批iBond。而且,保證息率仍然維持2厘,發行量更有機會由去年的150億元,進一步增至200億元,讓更多人「受惠」。

量寬致利率似有還無

雖然近期市場不斷炒美國通脹重燃,但到美國真正加息,以至香港跟隨(視乎流入本港的資金是否減少),相信仍有2年或以上,因此,在未來2至3年,銀行存款息率高極有限。我相信,iBond可能會是大家唯一既穩陣又「高息」的選擇。

正如上日的文章所說,iBond已不是新鮮事物,剛好10年前,即2011年時,政府首次推出iBond,之後連續多年都有推出,總共發行過6批iBond。但2017年之後幾年,利息慢慢回升,加上通脹升溫,市場對於「低息」的iBond不太感興趣,因此,政府也暫停發行iBond。

但去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到環球經濟大受打擊,各國央行都透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復甦,令利率降至似有還無。雖然說,量寬導致大量熱錢流入股市,我們大可將資金投入股市,回報可能更高,但股市的波幅未必人人都能接受,加上退休人士也不太適宜過分投入股市,因此,政府持續推出有保證回報的iBond,實在是一項德政。

另一方面,去年以來,政府動用了大量儲備去抗疫,今時加碼發行iBond集資,並用所得的資金去投資,一來可以刺激經濟,二來可以保留更多儲備作為彈藥,可謂一舉多得。

不過,我始終認為,iBond的發行量仍然太少。事實上,由2011第1批iBond發行起,連續6批iBond都只發行100億元,本港市民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分到2或3手,即2萬或3萬元,實在是杯水車薪。

事實上,除了第1批之外,其餘幾批iBond的認購額都維持大約300億元左右,即是說,發行額至少要達到300億元才能滿足需求。過去幾批iBond的認購反應和最高獲配手數見附表。

長揸變短炒無可厚非

過去幾次,我都有參與認購,但最多的一次也只能分到3手,因此,去年我在上市首日就沽出了,大約賺3%,即是大約1年多一點的利息。換句話說,本來應該持有至到期的iBond,我都變了短炒。

事緣去年我的經紀行主動告知,可以免費兼免息借幾萬元給我抽iBond,之前不用入錢,抽到之後才付錢,再加上100元手續費便可。再者,他們可以替我安排保證回購。即是剛才我說,上市首日可以即沽的意思。今年我已經收到通知,今次可以免息借4萬元。

姊妹們,我明白,iBond本來是應該用來長揸的投資工具,但由於僧多粥少,每人可以分到的實在太少,用來短炒也變得無可厚非和無可奈何。我希望,政府能夠在今年最多推200億元的基礎上,逐步增加iBond的發行額,以滿足港人對穩健兼相對高息保守投資工具的需求。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