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生物製劑抑制銀屑病發炎源頭 按自身需要作個人化治療選擇

發佈時間: 2021/05/24

及早診斷及治療銀屑病,可把病情的影響減至最低,可惜部份患者在病情惡化時才去求診,增加治療難度。隨著近年生物製劑的應用,大部份中至嚴重程度的患者,用藥後病情已能得到九成以上的改善。至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病情的生物製劑,有醫生提醒患者必須因應自身病情及個人需要選擇,並且持續接受治療,避免因停藥而病情反彈。

針對銀屑病的生物製劑推陳出新,患者現時可按自身需要作出個人化的治療選項。40歲的阿文(化名)患有銀屑病多年,病情穩定,可惜過去一年多的肺炎疫情加重他的生活壓力,更被迫與居住外地的家人長期分隔,情緒因此低落,也導致本身銀屑病情轉趨嚴重,連工作能力也大受影響。為免情況持續惡化,他決定尋求進一步治療,希望能及早將病徵控制,減低對身心的影響。醫生其後安排他注射「白細胞介素17」(IL-17)生物製劑,在數星期內他的皮膚徵狀顯著減少,病情終能受控。

生物製劑 瞄準發炎因子

皮膚科專科陳湧醫生指出,生物製劑適合中至嚴重程度的銀屑病患者,醫生除了按其皮膚及關節病徵評估病情外,亦會留意他們在社交及生活質素方面的影響,而部份患者使用傳統藥物一段時間後,病情依然無甚起色,亦可考慮更進取的治療方案。事實上,傳統的治療方案例如口服免疫抑制劑及紫外光燈治療未必對所有病人有足夠療效,前者更可能過度抑壓患者的免疫系統,增加出現副作用的風險。

為甚麼近年較流行的生物製劑療效相對較顯著呢?陳醫生解釋,由於銀屑病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生物製劑能瞄準當中的發炎因子,治療精準,並能減低對其他免疫系統細胞的攻擊,副作用也因而較少。現時較常用的生物製劑包括「白細胞介素-17」及「白細胞介素-23」,這兩個主軸均與銀屑病發病機制有關,加以抑制,便能達到治療效果。

起效時間長短成考慮點

要釐定生物製劑的治療成效,現時醫學界會透過「PASI Score」作出客觀評估。陳醫生稱,評分根據患者的皮膚受影響的範圍包括大小、紅腫及皮屑情況,在用藥前後作出對比,例如「PASI 90」就代表患者的病情得到九成或以上的改善:「如今大部分生物製劑用者普遍已能達到PASI 90的效果,患者皮膚的紅腫及脫皮情況得到大幅改善,也意味著患者的生活質素可以回復正常。」

不過,銀屑病患者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生物製劑呢?陳醫生稱,患者必須考慮自身需要及經濟能力,醫生亦會作出臨床評估,以能使用合適藥物:「舉例說,『白細胞介素-17抑制劑』相對『白細胞介素-23抑制劑』較早於市場推出,換言之,治療的數據也相對較多,臨床所見,前者的起效時間較快,並且適用患上了銀屑病關節炎的患者,注射後一至兩星期後病情明顯有所改善,患者需要平均每兩至四星期注射一次;後者則平均每兩至三個月注射一次。」

陳醫生認為,要妥善應對銀屑病,患者必須積極治療及聽從用藥指示,由於治療涉及多種不同方案,並且各有成效及副作用,患者用藥前最好先諮詢主診醫生,再按個人病情及經濟能力等因素,選擇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皮膚科專科醫生 陳湧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