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素」瘦身 油份多反致肥 提防高膽固醇

發佈時間: 2021/06/25

「海鮮素」瘦身 油份多反致肥 提防高膽固醇

素食有多種,除常見的純素外,近年更掀起所謂「海鮮素」的減肥風潮,即以食海鮮取代家禽畜作肉類來源,有藝人更稱因此能多年維持體重在42公斤。有營養師表示,海鮮營養能與家禽肉類匹敵,惟部分海產含高膽固醇,籲應慎食免墮減肥陷阱。中醫則提醒,海鮮食用時應用薑等去濕驅寒,以免婦科病等惡化。

近年坊間流行「海鮮素」,即是以進食魚類、貝類如蜆、甲殼類如蝦蟹、及頭足類如魷魚等海產,取代家禽畜如豬、牛、雞、羊等肉類,聲稱可攝取較少膽固醇,取得更佳減肥效果。

VNS營養健康中心首席註冊營養師詹兆洲表示,大部分海產的飽和脂肪較家禽少,有助降低壞膽固醇水平;不飽和脂肪則較後者多,含身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要脂肪酸,能降低血壓。其中,甲殼類如蝦、蟹,更含豐富DHA,具抗發炎、預防腦部問題等功效;蜆等貝類屬高鋅、高蛋白質,亦可促進男士精子健康。

魷魚墨魚連內臟 多吃致血壓問題

要仿效「海鮮素」減肥,詹兆洲說,竅訣在於烹調方法。他解釋,海鮮普遍不易致肥,但坊間餐館多用椒鹽等方式炮製海鮮,攝取大量油份後反易致胖,建議改用白灼,油份少而味道佳,「海產本身有鹽份,不用特別調味。」攝取量方面,則建議每日食約6至7両海鮮。

但海產種類仍要小心選擇。根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市民常食的魷魚,每100克食用分量,膽固醇卻高達233毫克。詹解釋,膽固醇一般存在於動物內臟或腺體,而魷魚、墨魚等頭足類海產,甚或帶子等貝類海產,多會連內臟進食,故膽固醇攝取量較高,提醒多食恐致肥及引致血壓問題。另海產高鈉,腎功能有問題者亦應慎食;部分海產如貝類、和蝦蟹亦屬高碘,甲狀腺有問題者亦應避免。

對有說法指食「海鮮素」會致營養不均衡,如不吃牛肉而改食海鮮,會造成鐵質不足,長遠恐致缺鐵性貧血,詹表示,貝類如青口、甲殼類海鮮如蝦、蟹的鐵質,可媲美紅肉,因兩者的肉中布滿血管,故含豐富鐵質。據衞生署資料,每100克煮熟的蝦,鐵質達3.0毫克,同等分量煮熟後的牛後腿肉,鐵質只含2.6毫克。但因海鮮貴,他笑言為防「荷包出血」,可彈性配搭菠菜、堅果等增鐵質攝取量。

中醫:海鮮「寒濕」 易加重婦科病

註冊中醫師陳俊傑亦提醒,水中之物最寒,尤其海鮮類多寒濕,易加重婦科病,故烹調海鮮時應加入薑、香茅、紫蘇等去濕驅寒。而有皮膚或筋骨問題、痛症,又或患尿道炎、白帶多、陰道炎等下陰疾病患者,亦應避免進食海鮮,以免加重病情。

記者︰李嘉慧

美術:陳超雄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