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Health Plus │ 炎夏周身汗 湯水助清熱袪濕

發佈時間: 2021/07/01

夏天潮濕悶熱,烈日下渾身是汗「黐蠟蠟」,令人渾身不自在。有中醫指出,如果靜止狀態下仍排汗,或少許活動已產生大量汗液,可能是身體陰陽失調導致多汗,除了染黃衣服及帶來異味,長遠更可能加劇不適症狀。

中醫針對熱證及虛證患者推介兩款湯水,助清熱祛濕,或益氣養陰及固表斂汗,又提醒患者夏日要注意飲食及作息,做好個人衞生,減少排汗及異味。

註冊中醫師何慧潔表示,排汗為身體調節功能,高溫、運動或緊張而流汗屬正常,若排汗量過多,甚至在靜止狀態下仍流汗,即「自汗」,或晚上流汗即「盜汗」,則可能反映健康出現問題,中醫稱之為汗症,認為主因是人體陰陽失調,皮膚腠理不固,導致汗液外洩失常。

她指出,多種體質均可導致多汗,常見有邪熱屈蒸,患者出汗多而較黏稠,味道較大及帶有顏色,怕熱易面紅、有暗瘡和痱滋,尿偏黃而易便秘,常見處方清肝洩熱化濕藥物。另有部分患者屬虛證,如肺氣不足或營衛不和,汗水多較清稀無味。不少人以為汗水無味即屬虛證,但何指味道並非唯一判斷,要視乎全身表現,如怕冷、面色蒼白及易感冒等。她特別提醒虛證患者,雖然汗液未有異味或黃汗,但長期出汗耗氣傷陰,或影響體內平衡,宜及早求醫。

濕熱患者忌吃辣煎炸

多汗對患者生活亦造成不少困擾,何稱,曾有年約25歲的女文員,熱天若要外出工作便汗如雨下,因汗多而不敢穿着淺色衣服,怕腋下出現汗印及變黃,並伴隨暗瘡問題;醫師為她處方清熱祛濕藥物,約兩周後排汗減少之餘,暗瘡亦有改善。

何慧潔推介兩款湯水(見附表),分別針對熱證及虛證患者,有助患者清熱祛濕,或益氣養陰及固表斂汗,但提醒要因應體質而飲用湯水。

即睇清熱袪濕湯水食譜:

  • {{hket:inline-image name="WhatsA_600_600_600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12-013_03_b_20210629_L.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12-013_03_c_20210629_L.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12-013_03_d_20210629_L.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12-013_03_e_20210629_L.jpg"}}{{/hket:inline-image}}

她又建議患者夏天時應注意飲食作息,濕熱患者尤其應避開辛辣、煎炸及麻辣等食物。另外,出汗後應盡快抹乾,如腋下及頸部周圍,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至於坊間有指用生薑抹腋下可止汗,何指並無此事,而且有機會再刺激皮膚,不建議仿效。

{{hket:inline-image name="20210629JHZ005__20210629_S.jpg"}}{{/hket:inline-image}}

▲醫師何慧潔

高溫排汗非人人啱

近年時興高溫排汗,例如薰蒸或高溫瑜伽,但何慧潔提醒並非人人合用,因汗液屬人體津液一種,「汗血同源」,與血液有密切關係。

她表示,中醫角度而言,外力迫汗稱為發汗,風寒、怕凍及氣血循環差者可考慮,但不可過度,到皮膚有少許潮濕已足夠,不論濕熱或虛證者,過度排汗可傷陰傷陽,或反加重原有症狀,故不應胡亂嘗試。

 

邊款麥片「最有營」? 留意糖份膳食纖維含量,詳情即睇【下一頁】

記者︰李明佑
攝影:梁偉榮、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黎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