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憲孫
梁憲孫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

發佈時間: 2021/08/13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

骨髓負責製造血球,太多或太少皆不宜。「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患者的骨髓幹細胞有基因病變,血球數量增加,屬惡性疾病,其中包括慢性髓細胞白血病,香港每年有新症患者數十名。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初期可能沒有任何病徵,很多時是例行驗身時偶然發現;部分患者的脾臟脹大,左上腹感覺不適。驗血顯示白血球數量大幅上升,包括大量不成熟的白血球細胞;貧血是常見現象,血小板數量亦可能上升。骨髓穿刺顯示骨髓增生,第19及第22條染色體出現移位,又名費城染色體;發現異常的BCR-ABL融合基因,可確診慢性髓細胞白血病。

利用傳統化療藥物治療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效果欠理想;平均3至4年慢性轉急性,病情迅速惡化,有即時生命危險。異體血幹細胞移植乃根治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的好方法,但移植有一定風險,長者不宜。要找到合適捐贈者亦不容易,兄弟姊妹最理想,每位的機會四分一;如果兄弟姊妹不適合,可考慮血型完全脗合的無血緣捐贈者,又或半脗合的直系家人。

目前治療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口服酪氨酸激酶抑製劑,屬標靶藥物,可抑制BCR-ABL融合基因所產生的異常酪氨酸激酶,令白血球數目回復正常。第一代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有伊馬替尼,療效不錯。第二代藥物包括尼洛替尼、達沙替尼及波舒替尼,藥效更強,但要小心對心肺的副作用。

患者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後,癌細胞數目漸降;醫生可用基因測試監察療效,頭一年每3個月驗一次。若療效欠佳,可考慮加大劑量或換藥,如第三代或第四代藥物;同時需要查看BCR-ABL基因有否出現新變異,引發抗藥現象。

(本欄隔周五刊登)

撰文: 梁憲孫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
欄名: 醫晴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