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內附自我護理錦囊】打防疫針後出現發燒、痛楚不適?撲熱息痛有助紓緩症狀....

發佈時間: 2021/08/23

繼本港接種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的人口衝破50%後,疫苗接種總劑次亦超過610萬針*。在政府不同新措施如社區疫苗接種中心計劃延長服務一個月至10月底,以及全港24間疫苗接種中心推出「長者即日籌」服務之下,預計將有更多合資格接種的市民接種疫苗。當接種疫苗後,部分市民身體可能會出現輕微的副作用,例如頭痛、肌肉疼痛、注射部位疼痛、甚至發燒。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黃思豪建議,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如輕微發燒或頭痛,接種者可作出適當的自我護理,如服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以紓緩症狀。

接種疫苗後會出現甚麼副作用?

與其他疫苗一樣,接種新冠疫苗可能會引起副作用,反應因人而異。如果你和家人已打針或準備打針防疫,首先要留意出現副作用的徵狀,再作出適當的處理方法。黃思豪表示,接種新冠疫苗一般有兩大常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副作用」如出現紅、腫、痛;以及打針6至8小時後,有機會出現「系統性副作用」如輕微發燒、發冷、頭痛、疲倦、肌肉痛、關節痛等。他說:「新冠疫苗常見的副作用通常輕微而且是暫時的,亦並非所有人均會有副作用。一般打第2針後的反應比較大,因為第1針疫苗已訓練了身體免疫系統識別看似新冠病毒的外來敵人,第2針疫苗會誘發免疫系統作出更大的生理反應。」

{{hket:inline-image name="20210823SPNAGSKPanadol1.jpg"}}{{/hket:inline-image}}

香港衞生署根據疫苗藥廠提供資料,整合出接種新冠疫苗後可能出現的不同程度副作用#,如下:

.非常常見的副作用(可能影響患者比例>1/10)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及/或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痛、寒顫、關節痛、腹瀉、發燒。
.常見副作用(可能影響患者比例≤1/10)包括:注射部位發紅、噁心、嘔吐。
.不常見副作用(可能影響患者比例≤1/100)包括:淋巴結腫大、感覺不適、手臂疼痛、失眠、注射部位發癢、過敏反應(如皮疹或瘙癢)。
.罕見副作用(可能影響患者比例≤1/1,000)包括:暫時性一側面部下垂、過敏反應(如蕁麻疹或面部腫脹)。
.未知(無法根據現有資料估算)包括:嚴重過敏反應;可導致氣促、心悸、胸口痛的心臟肌肉發炎(心肌炎)及包圍心臟的外膜發炎(心包炎)。

有市民接種兩劑新冠疫苗後身體反應較強烈,甚至發高燒。若你接種疫苗後出現懷疑的異常事件,在徵詢醫護人員如醫生、牙醫、藥劑師、護士及中醫師意見時,若他們認為可能與接種疫苗有關,可提醒醫護人員向衞生署呈報接種新冠疫苗後的異常事件。

出現副作用應如何處理?

面對輕微發燒或頭痛等常見副作用,接種者可作出適當的自我護理。如想盡快減輕痛楚不適,以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黃思豪認為可考慮服用撲熱息痛來紓緩症狀。「撲熱息痛主要有兩大作用,包括止痛(輕度至中度的痛楚)和退燒。因此發燒時,可買撲熱息痛服用,亦注意日常護理。當體溫達至攝氏37.5至38.3度就屬『輕微發燒』,建議多飲水和休息,亦可用冰墊敷額頭;但當達至攝氏39度或以上,則屬『高燒』,如持續1日高燒,就要盡快求醫。」

{{hket:inline-image name="20210823SPNAGSKPanadol2.jpg"}}{{/hket:inline-image}}

黃思豪指出,撲熱息痛是目前全世界最常用及最安全的止痛藥,但服用時不要超過建議劑量,一般成年人來說,1日不可超過4克 (即4000mg)。留意計算劑量時除了醫生處方的撲熱息痛,也應計算成藥如傷風感冒藥當中含有的撲熱息痛成分,才可作準。

他又提醒,選購止痛藥時,記得須根據盒上指示使用,於使用前詳閱產品標籤說明;如有肝腎病問題或酗酒人士,服用撲熱息痛前應先諮詢醫生或社區藥劑師的意見。另外,不建議為了預防發燒及頭痛,打針前先服用撲熱息痛;應是打針後,當出現副作用才服用,以紓緩症狀。如有疑問或接種疫苗後出現不尋常症狀,應盡快諮詢醫生或藥劑師。

*香港新冠疫苗接種資料概覽:www.covidvaccine.gov.hk/zh-HK/ (2021年8月20日)
#接種須知:www.covidvaccine.gov.hk/pdf/COVID19VaccinationFactSheet_Comirnaty_CHI.pdf (2021年7月20日)

(資訊)
(專欄由GSK支持)

PM-HK-PAN-21-00075(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