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抑鬱症|家歷巨變不再信人患抑鬱症 行為認知如「白癡」透過攝影找回自己

發佈時間: 2021/09/02

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全球超過3億人患有抑鬱症,即每20人當中便有1人患病;而據統計,本港已有超過30萬人患上抑鬱症。重度抑鬱症復元人士Alice日前分享自身經歷,指患上抑鬱症後曾怕歧視而收埋自己,後來參加小組活動後,慢慢透過攝影找回自己,重拾對別人的信任。她希望大眾可以多了解抑鬱症,又寄語同路人不要介懷曾患上抑鬱症,走出自卑困境。

疫下困境|逾半基層婦女認有焦慮問題 3成確診抑鬱與子女衝突增,詳情即睇:【下一頁

在2003年8月,Alice因家中發生巨變,與丈夫有過激烈爭執,其後漸漸出現抑鬱傾向。起初,Alice患抑鬱症不自知,但後來朋友發現她情況有異,找藉口帶她求醫後,才得悉確診。她表示最明顯的症狀是無法處理日常的公司文件,又形容當時在行為認知上如同「白癡」,完全失去方向,而且對身邊人失去信心,

「一個我如此信任、一起生活的人可以這樣對待我的時候,我還可以信任誰呢? 我不知道如何建立信心。」

怕人歧視  減少聯絡朋友

當時Alice除了醫生外,只相信家人。由於家人擔心Alice會被人歧視,不讓她將病情告訴他人,因此Alice跟朋友見面亦不敢傾訴,因此漸漸減少跟朋友聯絡,變得悶悶不樂。然而,後來在一次清淡小組中,朋輩支援員的一番話點醒Alice,她才發現自己不需要害怕向身邊人傾訴,慢慢從抑鬱深淵走出來,

「朋輩支援員說,我們跟糖尿病患者有甚麼分別? 為甚麼糖尿病患者可以告訴別人自己服藥,為甚麼我們不可以告訴別人? 抑鬱症跟糖尿病患者都要一直服藥,只是藥名不同。我終於明白,其實(患病)都沒甚麼大不了。每個人都會患病,需要食藥。」

用攝影抒發感受 慢慢找回自己

Alice因為對人無信心,不想跟他人溝通,所以除了應朋友的邀請外,較少參與其他活動。雖然中心社工不斷向她介紹活動,但她仍一一拒絕。直至某次,社工提議參加攝影小組,Alice本當作應酬參加一次,但竟然從中發現了攝影的魔力,人生重新出發,慢慢找回自己,慢慢重拾對別人的信任。

Alice表示憑著一張相片就可以跟他人溝通,抒發自己的感受。其中有兩張相片,對她更有重大意義。Alice指當時在大棠排隊拍攝紅葉,在等待期間發現地上有一塊掉落的紅葉。她覺得掉落的紅葉同樣是紅葉,不解為何遊人只影樹上的紅葉,而地上的紅葉則被當作垃圾,甚至被人踐踏,

「可能在你眼中是垃圾,但其實它也是一塊紅葉,值得觀賞。每人都可以很獨特,不應因為一些事而故亂批評。」

而另一張名為《樹中鳥》的作品,則反映Alice的內心世界。她感覺自己就如同相中的「鳥」,被鐵絲捆綁著於樹上,不能走動,

「雀鳥應在天空翱翔,有自己的世界,但為甚麼牠不可以呢?」

(↓點擊圖片放大↓)

  • {{hket:inline-image name="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885a61a-ef66-41a2-97c0-bc1a1aa533b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ddf84ebd-7a84-4713-afcb-39008cba34b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7e080b71-41cc-4ee5-ba09-67e2d40bab4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a34f6809-4060-4a93-8ea9-3a33927a220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b26722f0-3ee7-418b-bbd7-5569e963ed97.jpg"}}{{/hket:inline-image}}

不要歧視自己

在今年6月,Alice重投職場,擔任食品工場的食品處理員。她指雖然現時只是兼職工作,但期望可以藉此慢慢建立信心,重投社會。Alice希望大眾可以多了解抑鬱症康復者,其實康復者跟正常人一樣,並非想像般可怕;她寄語同路人從抑鬱症康復並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不斷嘗試,又指「自己不歧視自己,沒有人歧視你」,希望病友不要介懷曾患上抑鬱症。

調查顯示逾半受訪者曾自行停藥

香港心理衞生會以網上問卷收集該會抑鬱症會員對自身狀況及抑鬱症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79%受訪者認為壓力會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阻礙有情緒問題的人士求助的主要原因,包括怕受歧視(62%)及不想讓家人擔心(55%);亦有部分受訪者認為不察覺自己患病,會阻礙求助。另外,53%受訪者曾自行停藥,40%受訪者認為可以靠意志力改善病情,當中54%受訪者因藥物副作用大而想自行停藥。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程志剛先生建議,政府為急增的精神健康需要早作準備, 調撥足夠資源以應付預防、教育、醫療及社會服務方面的需要。同時,建議非政府組織在各區加強公眾教育,提升市民對抑鬱症的認識和關注,以及認識正確求助途徑。

延遲治療 或演變成難治性抑鬱症

香港心理衞生會教育及預防小組委員會主席暨精神科專科麥永接醫生表示,抑鬱症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若延遲治療或令病情惡化,堵加治療難度。重度抑鬱症對日常生活有較大或嚴重影響,甚至乎連最基本的日常活動會受影響。患者會出現負面思維以致自毀傾向,有時候會出現妄想或幻覺,通常情況下,妄想和幻覺的內容與抑鬱症相關,包括死亡,疾病,內疚或應受懲罰的感覺。

醫生指抑鬱症治療包括心理及藥物治療,而當中約3成患者嘗試了兩種不同類別的抗抑鬱藥,服足劑量,症狀仍無好轉,演變成難治性抑鬱症。目前,對於難治性抑鬱症,除了腦刺激療法,最新治療方法,是透過新型抗抑鬱藥物配合其他抑鬱症治療。據研究顯示,與安慰劑相比,此藥物在抗抑鬱方面,起效快且療效,顯著並較有效延長復發時間。他提醒每名患者的情況也不同,選擇治療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5大抑鬱症成因

(↓點擊圖片放大↓)

  • {{hket:inline-image name="M2-0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0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0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0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0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0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07.jpg"}}{{/hket:inline-image}}

9項抑鬱症症狀

在9項抑鬱症的症狀中,出現至少5項症狀即為患上抑鬱症,當中必須包括心情抑鬱低落或失去興趣,而該等症狀持續發生多於兩星期。

(↓點擊圖片放大↓)

  • {{hket:inline-image name="M2-08.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0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eaaaa7e-4831-4afe-9da6-d72ae3b5777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1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1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1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1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1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1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2-17.jpg"}}{{/hket:inline-image}}

老年抑鬱症|9旬奶奶疑患抑鬱自言「想死」 港女新抱:好大壓力驚講錯嘢|附心理學家建議,詳情即睇:【下一頁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中醫拆解感冒謬誤2:感冒焗汗/食橙就會好?

{{hket:ul-video id="3967"}}{{/hket:ul-video}}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

撰文:陳樂彤